蚁军凸起——陈志光的综艺世界
文/陆蓉之
今年6月我在威尼斯和两位策展人共同策划了《未来通行证- 从亚洲到全球》,陈志光以一头3米长的大蚂蚁,带领几百只小蚂蚁进军威尼斯双年展,装置在两个展馆,非常引人瞩目,甚至有藏家紧追不舍,想要将蚂蚁留在欧洲。在San Gregorio修道院的中庭展出的,是大蚂蚁身后跟着6只小蚂蚁,另外的数百小蚂蚁兵团,则进攻了Valmarana宫,从走道一直爬到内室,最后爬满了一个黒木箱,非常具有舞台戏剧性的效果。
蚂蚁,又称:玄驹或蚍蜉,是一种社会群居生活的昆虫类,一般都在土地里建筑规模大小不一的巢穴,少至几十只或几百只蚂蚁,多则几千只或几万只甚至更多蚂蚁,无论规模大小,巢穴里的每个房间都分门别类,均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系统,而它们从地下的出入大多通过拱起的小土丘当中那个像火山口一样的洞口,而且另外还有用来通风的洞口。它们虽然喜欢生活在干燥的地方,但是一旦淹水,它们竟然能够勉强在水中存活一两个星期。最令人感叹的是即使不同的蚁类相邻而居,它们总可以相安无事,这一点比人类更懂得和平相处。
前几日,住进国贸三期的大饭店,从七十几层楼的窗口望下去,移动的人群如蚁,过两天坐上了飞机,当飞机起飞离开了地面,渐渐地,车阵成了蚁阵。不禁令我感悟到人生的每一天,每一个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地谋生,实在无异于蚁群。陈志光的蚁世界,表面上看来赋于蚂蚁更多的意涵,其实它们正是生命的一种象征,隐喻了人类的世俗生活。有批评家指出陈志光是以“蝼蚁之道”来创造所谓的“动物政治学”,以蚂蚁兵团一役成名的陈志光,他的“动物政治学”,是以蚂蚁社会里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反映人类的某种集体主义的精神,他把不受人类重视的“蝼蚁”放大,甚至放大到庞然巨物,而且不断发展成系列作品,让观众惊觉自身存在的课题,恐怕才是艺术家玩弄蚂蚁,带领蚂蚁兵团进军当代艺术界的目的吧。
1963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的陈志光,却自认自己是漳州人而选择定居于漳州,日后到北京发展,成为南北双栖的艺术家。他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的装潢设计专业,在毕业之前,曾举办《螃蟹个人画展》,被校方视为是“洪水猛兽”,却也充分显示了陈志光“横行”四面八方的胆气。1994年陈志光下海从商的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生涯,是关键性的转变。他在30岁到40岁的黄金时期,大开大合地发展他的装修公司事业,最高峰时期名下有十多家公司,累积到的财力与经历,使他能够拥有漳州占地47亩的工作室“视觉重地”,是许多艺术家无法想象的。
陈志光,百分百的中国本土版传奇,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奇人异事,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特殊案例。他的出道,他的发展,完全未受到西方金脉和评判视角的影响。他以中国特有的一种霸气,行自己的路,有自己的道,玩转自己的江山,没有洋人的介入,一样风风火火,有山有水,一片大好风光。他的崛起,和中国在80后的大国崛起,有着丝丝入扣的一种微妙关系。这次,我的“金盆洗手”能在福州市福建省美术馆举办《蚁军凸起——陈志光的综艺世界》展览的开幕式上,划下我32年策展生涯的句点,这样的结合,并非预谋,只能说是天意,也意味着我个人的宿命。因为,我一直主张人口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中国,就是国际,在中国崛起,就等于是在国际崛起,中国的样式,就是国际的样式。所以,中国不需要引进或模仿国际的模式,而只需要和国际接轨,就是国际模式。我漫长的策展生涯,源起于上一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洛杉矶,终结于我户籍所在地“金门”所属的福建省,而且,策划了一位张扬中国路线的艺术家陈志光的大型回顾展,似乎印证了我自己的预言。
原本是美术系科班出身的陈志光,在进入新千年的21世纪初,决定从商场偃旗息鼓退出,以他的蚂蚁雄军突然出现在艺术江湖,无论投资的规模、经营的策略、推广的气势都是艺术圈内昔日所罕见者,至今仍为某些评论所据,认为他的商业化影响了他的艺术。但是将近十年过去了,这种产业化跨领域的运营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陈志光反而是走在时代先锋的领军者。2001年他创作了《屁股·闻香蝴蝶》系列,显示了闽南漆器文化的视觉特色。2003年陈志光以《蚂蚁》系列的作品一举成名,2004年他的《蚂蚁·团队精神》参加了中法文化年在巴黎的《中国想象》大展,2005年又以《蚂蚁天兵天将》参加了四川成都双年展。此时,他也发展了油画系列《温度、湿度》,是他的创作生涯中最抽象的表现,温润的色彩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光线和湿气。《屁股·闻香蝴蝶》和《温度、湿度》两个系列的作品,都是彩度很高的鲜艳色彩,和他日后用不锈钢制作雕塑时,基本上不再有发挥高彩度丰富色彩的余地,两者之间产生很大的差异性。
陈志光对于他用不锈钢材质创作,有他自己的说法:
「上世纪80年代的人文情怀。我做蚂蚁的时候,在材质选用过程中就有过思考,蚂蚁在世人看来是一种很俗气、很常见的,甚至熟视无睹的小东西。不锈钢也是一种很俗气很常见的材质。有几点是我选择用不锈钢做蚂蚁的原因。我看过很多关于蚂蚁的资料,它的生存在地球上有一亿多年了,比人类早多了。不锈钢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一种材质,它能保持非常长的时间而不变化,从这点来看,它与蚂蚁有一种关联和冲突。包括我后来做的不锈钢古戏台,“戏台”是人类祭祀活动丰富而慢慢产生了戏剧,现在的戏台就是当时用来祭祀或表演的地方,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某种恐惧和茫然,所以我就采用不锈钢这种材料与戏台的对接,因为戏台所承载的人对自然的未知与恐惧性质是不可改变的,等待人类的总有一种未知的东西存在,所以这种材质与戏台之间就建立了一种联系。」
2005年开始,陈志光开始制作《戏台》、《鸟笼》和《人民币》系列,其中他那超大的不锈钢古戏台,在北京受到极大的关注,后来宋庄政府买下这座戏台送给了老艺术家黄永玉,成为一段佳话。2006年是陈志光扬名立万的一年,他不但参加了《北京首届中国当代年鉴展》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而且还受邀到韩国参加《中韩交流展》。
陈志光认为蚂蚁的集体主义跟人的集体主义是很像的,针对人与蚁之间的相通性,他在2007年创作了一系列有人格身份的《蚂蚁》,将蚂蚁模拟成古代的武士、将军、文人、仕女、乐伎或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陈志光把人比喻成了蚂蚁。那些身穿中国古代盔甲的好像是秦始皇墓中的兵马俑,头戴乌纱帽的像是古代的官员,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应该是古代的文人,和手拿刀枪剑戟的武士,那些人蚁结合的魔幻鬼魅造型,令人联想到目前正在进行的人类与兽类基因混合的实验,未来可能诞生的亦人亦兽的新物种。
这一时期陈志光在形式上作了另一种突破,他结合了雕塑与装置的手法,拍了一系列的“摆置摄影(Staged Photography)”作品。这组命名为《承》系列的摆置摄影作品,取其“承先启后”的寓意,共分为两类组来拍摄。一组是写实的蚂蚁形体,他将400只长50公分的不锈钢锻蚁群,置放在高原、荒坡、废墟、窑洞、羊圈、道路口、公交车上、地铁内、广场、办公大楼厅堂、不同人群的住所、医院、北京水立方和鸟巢、上海外滩等城市里受人注目的场所:另一组是用他那些具有人格身份的人身蚁头乐坊女子的形象,被放置在类似的场景之中。
这两组对照的作品,前者显示一种由乡村所代表的传统农业社会与都会所代表的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由观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去探讨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而后一组作品则是比较单纯优美的景象组合。这些摆置摄影作品充分表现了陈志光全方位创作与执行的实力,他在经营装潢事业时,即承建了不少大型的城市雕塑工程,也做了不少凸现他个人风格的公共艺术作品,他将环境和艺术互动的经验带进他的装置作品中,再用摄影的手段,记录了他的装置,成功地穿越了不同的时空、材质和艺术分类的界限,同时也在他作为画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和摄影艺术家等不同身份之间不断穿梭变换。
2007 年陈志光获邀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国当下(China Now)》,次年陈志光开始制作彩色的蚂蚁,他以160只彩色小蚂蚁和5只3米的彩色大蚂蚁,参加了2008年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快城快客》的展出。自此之后,他还参加了德国汉堡《活动的中国园林》,2009年他又参加了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的第二届动漫美学双年展 ,在北京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中瑞双城互动展》,在美国华盛顿子午线艺术中心参加《都市中—中国当代艺术选展》。2010年6月参加了首届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德国柏林的《亚洲世界观(ASIAN WORLD VIEWS)》。今年6月陈志光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来通行证- 从亚洲到全球》,12月该展巡回到荷兰鹿特丹的世界艺术馆,他的蚂蚁基本上可以说是在短短几年之间攻城略地,成功地实现了他早年以螃蟹所隐喻的“横行天下”的雄心壮志。
当陈志光的蚂蚁系列在国内受到瞩目,在国际间也绽露头角之际,2008年他转身回首从中国传统艺术语境中寻找新的出路,他创作了《花鸟》卷轴和册页系列,以光亮如镜的不锈钢板为画纸,上面镶嵌中国文人主题的 “梅、兰、竹、菊”的浮雕,把中国的花鸟绘画立体化了,观者自己的形体容颜映入如镜面般的不锈钢板上,与“梅兰竹菊”合体,其实,在文人艺术的传统中,经常以人格来比喻“梅兰竹菊”,拟人化的蚂蚁和拟人化的花,将人与自然界浑然合一,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至高境界。同一时期,陈志光将西方的静物画也以同样的手法,做成不锈钢浮雕,又是一种时空的穿越与对话。
陈志光在成名作《蚂蚁》系列之外,他的《花鸟》系列是他创作的另一大系统,日后又延伸出2009年的《微生物》系列,以及2010年开始的《瓜果》、《蔬果》 等系列,这次展出的新作即以这几个系列为主体。陈志光的艺术,把小的变大,大的变小,虚变实,实变虚,今为古,古为今,他玩转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手法,是陈志光创作的一贯特色。陈志光蓄意将矛盾与对立的紧张元素,以各种幽默的情境来破解,他游走在媚俗与批判一触即发的边缘地带,刻意在雅与俗之间打开一片市民共赏的审美新天地,与笔者近年来主张的“艺术应该为民众而艺术”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他以作品来寓意中外文化的相斥与相融,并且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内高举个人符号鲜明的旗帜,复兴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装饰美学,以及关注那些在中国的民间,特别是闽南的民间文化里的装饰元素。陈志光把他的艺术当作一个小宇宙,他就是那个小宇宙的主宰者,无论大小多寡,他都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