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若是—許雨仁個展
04 Mar 2017-23 Apr 2017
展覽資訊

策展人:夏可君
開幕:03.11(Sat.)  14:00

 

[ 展覽講座 ]

講題:筆法的筆墨精神

第一場
日期:03.11(Sat.)   15:30
地點:采泥藝術
與談人:藝術家 許雨仁 vs. 策展人 夏可君

第二場
日期:03.13 (Mon.)  14:00-17:0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F215教室
與談人: 藝術家 許雨仁、策展人 夏可君、藝評家 林宏璋

展覽論述

許雨仁的筆力墨感:魂魄束腰者的韻致

文/夏可君

筆墨由何處萌生?筆墨從哪裡獲得力量?筆墨是否還有它大地的根脈,穀雨的時節,皺紋的面孔,乃至掌紋的命數?或者苦澀與苦行的韻腳?當你看到許雨仁的筆墨,你就感受到了這些力量的根脈,看到了地理的容顏,看到了性情的骨骼,看到了靈魂的觸角。

 

許雨仁以其極端而又敏銳的感受力,畫出了細筆與粗筆的雙重格韻。其細筆山水,繼承了傳統山水畫瘦硬與冷逸的偉大傳統,從倪瓚折帶皴畫出的“一河兩岸”,到明代有風調而極耿介的陸治帶有硬朗筆線的枯瘦山水,直到晚明漸江的峻峭,還有蕭雲從似乎受到基督教版畫影響而畫出的細密印刻般線條,體現出“骨氣”或“節操”,只是許雨仁以其現代性的自覺,活化了“筆斷意不斷”的韻致,經過抽象性簡化,帶入個體生存焦灼苦感,活化了“筆斷意不斷”的韻致,並使細碎與空靈一道生長。而其粗筆作品,無論是花束還是老樹,一個不屈服於世界壓力老英雄的氣質躍然於間,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老靈魂,一個精靈的束腰者與生命的還魂者,線條在轉折與折斷之際,獲得了自身存在的強烈觸感,筆墨獲得了生存的英雄主義品格與非凡氣度。

 

把許雨仁作品置於水墨現代性轉化的整個語境中可以更為明確他的絕對價值。這已非新文人畫過於傳統的圖式,而是體現現代性個體生存品格的極端性;這也不是製作性抽像水墨,儘管細筆局部經過了抽像簡化,但依然以筆墨保留了傳統山水畫的餘象記憶;它也不是新水墨的現代生活場景化及其複制,但日常的花卉以其尖銳的筆感獲得了超然的品格。

 

許雨仁的繪畫既繼承了傳統枯淡的高逸,也繼承了黃賓虹以來焦墨“黑化”的現代性繪畫本體語言。這是在苦感與苦澀的書寫節奏與自身打斷中,枯乾與枯澀的自我加強但又充滿歡暢快意的相互擺盪中,讓悲劇的崇高與歡愉的怡然不可思議地冥合,這是生命的自我療傷,在構圖的奇崛與極端的變形中,筆墨獲得了現代性審美的個體品格與深沉情韻。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