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文章

現實與想像邊界的心靈風景 ─ 柏丹 Daniel PULMAN

文/ 王焜生

 

從疏離冷峻的文化關係裡學習著孤獨,走過世界各地,又因緣際會在美洲工作,到亞洲各地旅遊,近期有了機會於台灣生活,柏丹(Daniel PULMAN)藉由身體在不同時空的轉換,思考的位移,視覺與聽覺感官的刺激,是異國情調的召喚,也是對於某種現實的逃離。從一位旁觀者的角色逐漸將自己投射在每個所身處的場景裡,他的凝視從日常生活的平庸單調,成為搜奇的異誌,他是一位漫遊者(Flâneur) ,無所事事地晃蕩、閒逛,在街頭張望著,觀賞街道或者山林溪澗發生的一切故事,自身也融入在眼前景觀中。

 

一系列在谷關旅遊,隨興拍下的台灣日常風景與人物,深印腦海裡的畫面又對照攝影照片中的景象,柏丹以類似觀光外來者的身分,以好奇的眼光審視在他身邊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以「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的視角與眼光在畫布上表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然現實。對於已經在這個環境熟悉的觀者,突然產生了異國風情,甚至有把故鄉化為他鄉的解脫感。柏丹的畫面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感,從浪漫主義過渡,跳脫純粹的感傷,他的情感有著適度的節制,甚至是刻意的要讓自己在傷懷與理性之間找尋平衡,即便是一群朋友間或家人的嬉戲遊樂,畫面上的情緒是被濃縮的,色彩與光線是被定著在一個最適當的時間點,他享受當下的瞬間,也將這個瞬間凝結成畫面的現實。

 

柏丹以真實的細節描繪在台灣島嶼的日常,以書寫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他的畫面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觀者的心靈觸動,使觀眾如入其境,但是他的色彩使用與類似浮雕的做法,將顏色強化出立體感,改變了既有的印象,此種創作手法源自於柏丹生活於紐約期間,曾於新表現主義藝術家朱利安·許納貝(Julian Schnabel)工作室擔任助手,此經驗為他往後的複合油畫創作手法提供靈感。除了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出準確的描繪和體現,摒棄過於理想化的想像,以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藝術家以介於觀察的外圍者角色去書寫別人的情緒,又以自己的情感來進入情境的景致裡,使得畫面在冷靜之外又有著稍稍釋放的情感。

 

柏丹描繪了許多身帶刺青的一群青年的溪邊遊樂的場景、以及家庭的旅遊景色,以山岳的堅實冷硬對照人類情感的溫暖,畫面中可見一種現實之外與對於人際之間距離的思索。他感受到現實與心理狀態的矛盾,卻又緊守著不過度介入的、極為節制的手法來描繪自然與日常生活,但在一種存在即是被感知的立場上,要理解這個世界,就必須全然經由身體的中介才能產生知識;要理解身體對表象世界的知覺,更必須從肉體的情緒出發。思維奔身就是意志的行動,透過此行動,意念得以具體化或成形。尤其《谷關系列》完全展現柏丹在色彩使用上獨到的厚塗繪畫(impasto painting)功力,他已不是在一般二維畫布上「繪畫」風景,而是運用油彩和複合媒材來「雕琢」景觀,因此,即便是一個寫實的風景,在柏丹的手上與畫布顏料的融合當然就有別於其他藝術家的手法。藉由感官知識接收客觀資訊分析組織,以自然為題材,以自己獨特的技法具體表現出來,但是個別的成長環境及認知不同,就會產生大相逕庭的經驗,透過心理組織後的觀點差別,讓同一個題材的作品有了截然不同的呈現方式與手法。

 

觀看柏丹畫作有一種劇場呈現的效果,即便是寫實的場景都有著戲劇的張力,一種日常的生活成為具有現實存在感的對話。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