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塑家李光裕將於3月20日至12月期間,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以「雕塑虛空」為題個人作品展覽。李光裕由2008年至近年創作的多件雕塑,散落在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不同角落,融入這個兼具藝術、歷史與自然元素的 獨特空間裏。
負責穿針引線的「藝文策略」創辦人郭東杰解釋說:「很有趣,李光裕老師的作品一 旦和大自然結合,整個味道不同、是出世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特色是既為歷史建築(本身是一 個軍火庫),卻有當代建築的加建部分,猶如鬧市中的綠洲,當我們把老師的作品放入其中,你若 人在不同位置看他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味道出來。」
台灣雕塑家李光裕經常被譽為「詩人」,他的作品以「鏤空」技法為名,深受佛學「空、有」概念 影響,動靜相生,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美學境界,像是由此解放了空間的束縛,接受自然流露的 殘缺,從而踏進一種更自由的心境。
李光裕的雕塑作品雖源出東方哲學與山水美學,但同時散發出他對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濃厚熱愛。在作品中調和兩種文化,在李光裕眼中,藝術中的挪移不是一種複製,也不是純粹將兩種文化的精神物化,而是一個「屬於國際性的養分的融合」,無論東方或西方觀眾,都能從他的作品中看出自身文化的痕跡,同時其雕塑又歷經了一場現代性的轉化,形成嶄新的面貌。
在西班牙留學時,李光裕到訪了許多已逝藝術大師──如霍金.索羅亞(Joaquín Sorolla)──的工 作室,之後又曾參訪日本箱根的雕塑公園、在專刊上見識過莫內花園裏的睡蓮,發現那些工作室與 周遭的環境融合,彰顯出藝術家們建基於生活的美學,也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資產。李光裕自 言,自己一再繪畫生活景象的習慣,跟莫內非常相像,「這就有點像中國花論裏面說的,就是說你 在環境裏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八字為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創作理 念,即師從客觀的自然現象,再經由主觀的轉化,體悟和再現成為藝術的體現──藝術與自然之間, 不是單純的模仿,而需要經由主觀的再造。
受到歐洲一眾大師的工作室和花園所啟發,李光裕回台後,開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雕塑花園,他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也以作品回應山中環境。這個位於台北汐止郊山的「秘密花園」,透過地景與雕塑的關係,織究出藝術家的創作凝視與思考脈絡。
他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展示的作品,創作時間橫跨2008至2021年,展現了他對空性、自然之物的 看法變遷。這次展出的雕塑當中,既有鳳凰、神龜與金鳥等意象,亦有些元素發端自生活微小瞬 間。如藝術家本人所說:「(生活中)那麼多的事情讓你糾纏,有時候你會有太多問題、太多東 西,但是當你看到我的作品,你會慢慢地覺得整個人平靜下來。」
在虛實之間,在靜動之間,在空有之間,這些作品喚起觀者對生命與藝術的深層共鳴。那些銅雕冷冽的質感與流暢的動勢背後,充滿李光裕生命哲學的體會,它們瀟灑靈動,使觀者留連於藝術之間,感受時間的詩意。
「李光裕 — 雕塑虛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X 李光裕」
日期:2025年3月20日至12月14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