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人生的一個學習(媒介),它只是被你用來理解外在世界,同時表達你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智慧。」──雕塑家李光裕
看台灣雕塑家李光裕的作品時,輕逸靈動的線條背後,總有一種恬靜。
城市的紛雜,世俗的瑣事,常讓人無所適從。但站在李光裕的雕塑前,彷彿有了一個暫緩下來的空間,單純地駐足欣賞──那些處於虛實之間的作品,蘊含了一種內觀自省的過程,也蘊含着時間的流動,以及生活的態度。
「外在的世界很複雜,極其變化多端。我們非常容易在這裏面迷失、糾纏,或是感到痛苦。」李光裕的作品以「鏤空」技法為名,深受佛教「空、有」概念的影響,動靜相生,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美學境界,像是由此解放了空間的束縛,接受自然流露的殘缺,從而踏進一種更自由的心境。
台灣雕塑家李光裕
在臺灣高雄出生的他,上世紀70年代曾負笈西班牙深造,回台後任教於臺藝大、北藝大兩所藝術大學雕塑系教授,在華人文化與哲學薰陶下創作,2006年後自大學退休,一直創作至今。李光裕喜歡師法自然,作品中兼有東方美學與西方藝術的痕跡。對他來說,雕塑是一種媒介,「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理想和思想,都會藉由某個媒介來表達。每個人使用的(媒介)不一樣,而我就是用雕塑來表達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看到這個世界以後,我內在的心智覺醒。」
以「雕塑虛空」為題,李光裕首次來港展出。他由2008年至近年創作的多件雕塑,散落在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不同角落,融入這個兼具藝術、歷史與自然元素的獨特空間裏。負責穿針引線的「藝文策略」創辦人郭東杰解釋說:「很有趣,李光裕老師的作品一旦和大自然結合,整個味道不同、是出世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特色是既為歷史建築(本身是一個軍火庫),卻有當代建築的加建部分,猶如鬧市中的綠洲,當我們把老師的作品放入其中,你若人在不同位置看他的作品,會有不同的味道出來。」
李光裕的作品靈感多源自生活,也藏有東方哲思與現代語彙,瀟灑靈動,使觀者留連於藝術之間,感受時間的詩意──如藝術家本人所說:「那麼多的事情讓你糾纏,有時候你會有太多問題、太多東西,但是當你看到我的作品,你會慢慢地覺得整個人平靜下來。」
東西文化養分的融合
李光裕的雕塑作品雖源出東方哲學與山水美學,但同時也散發出他對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濃厚熱愛。「我的作品裏面,呈現了一個非常國際性的融合,這是我作品中一個很大的特色。所以西方人看來,他也能看得懂,但他會看到完全有別於西方人的一個風格;東方人一看,也會看到東方人的部分。」
在作品中調和兩種文化,在李光裕眼中,藝術中的挪移不是一種複製,也不是純粹將兩種文化的精神物化,「我大概是從整個傳統的中華人文教養裏面再退一步。這個『退步』,事實上我覺得是非常好的,它是屬於一個國際的融合,也是華人藝術的現代化。它不是一個傳統的複製,它是一種現代化,它是一個屬於國際性的養分的融合。」談論創作時,李光裕不時以「國際」形容,但其作的普世性,不僅在於文化的融合,也在於生命價值的體會與呈現。
在西班牙留學時,李光裕到訪了許多已逝藝術大師的工作室,發現那些工作室與周遭的環境融合,彰顯出藝術家們建基於生活的美學,也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資產。李光裕特別提到位於法國的莫內花園,當中的庭院保留了莫內畢生重複不斷繪畫的睡蓮。李光裕自言,自己一再繪畫生活景象的習慣,也跟莫內非常相像,「這就有點像中國花論裏面說的,就是說你在環境裏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提出的創作理念,即師從客觀的自然現象,再經由主觀的轉化,體悟和再現成為藝術的體現──藝術與自然之間,不是單純的模仿,而需要經由主觀的再造。
受到歐洲一眾大師的工作室和花園所啟發,李光裕回台後,開始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雕塑花園,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也以作品回應山中環境。這個位於台北汐止郊山的「秘密花園」,透過地景與雕塑的關係,織究出藝術家的創作凝視與思考脈絡。「我每天在我的花園裏面逛的時候,從植物裏面、大自然裏面,吸收了很多大自然給予我的啟發。然後我也應用了我做雕刻的一些美感經驗,去營造屬於我的一種風格。」自然與藝術兩者彼此共生,李光裕的秘密花園呈現出他獨有的美學。
外在地景與雕塑的呈現,總是與內在的風景同一。大自然有它自身的節奏,李光裕創作也從不強求,也不刻意尋找靈感;他的題材多源自生活周邊,並認為只要一直埋首創作,靈感就會自然湧現:「你每天都在做,然後它就會告訴你很多的可能性。」
李光裕的造景方法,經常圍繞「空」跟「有」的佛教概念。對於這個概念,他先從表面上談起:「整個造景,它不管是時間,或者是空間的感覺,總是會不斷的成長。所以等於是說,我的能力只能做一半,另一半要交給老天爺,因為老天爺的樹會一直長嘛,你要隨着它的成長,一直跟它互動,一直給它修剪。」順應萬物的本態而創作,再將其轉化為個人的美學,是李光裕作品中的一個核心精神,「它的狀態不是一個靜態的標本,它一直不斷在變化,你必須在這個變化裏面,不斷地作出調整。」
談到對「空性」的體會,李光裕自言,自己在三十多年前接觸佛學,最初還不太懂,之後才慢慢加深認識,當中的概念亦隨每年過去,而變得越來越清晰:「因為佛法裏面的那個空性很深啊,而且你不只是要了解,你要應用到你的生活裏面來,包括你的整個行為、你的創作、你怎麼去應對自然、應對人事物,所有這一切,(形成)你的整個核心思想。這些都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體驗。」
近來,李光裕對創作的態度圍繞三個字──就是佛家時常強調的「不執着」:「我們歷經的世界甚麼都有,但它不是虛無主義。你在『有』之中,不執着這個或那個;你同時在矛盾的兩端,但是你會清楚它往哪裏去,它是通往一個寧靜的世界,一個清明的世界。」
三月首次來港展出,以「虛空」為題,儼然為觀眾帶來他幾年創作的一個簡約總結,以至藝術家對於空性的不同理解。
在李光裕眼中,香港的人口密集,無論發展速度或步伐都非常快速。藝術於此,像是一種抵抗。「我的作品很重要的是講究寧靜以及穿透。」觀看李光裕的作品時,觀者的心情往往能夠集中起來,「這跟你平常忙於一般世俗的事物是不一樣的一種狀態。在那麼慌忙、快速的一個狀況中,你(觀看作品時)整個人心就會安靜下來;你心安下來,你的智慧自然會產生。」
作品構成的寧靜空間,落在繁忙多變的生活,讓人從中梳理一些內在的混沌。這次來港展出,李光裕認為:「香港實際上也是一個華人社會,我除了把華人整個傳統的文化,透過我的作品傳遞到國際之間,我覺得在一個國際的角度裏面,人家要看的,也是一個屬於現代化的、一個新的、具創造性的華人文化面貌。」
日期:2025年3月20日至12月14日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香港金鐘正義道九號)
撰文:鄭思珩
監修: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