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
展位 :A-07
名稱 :人們應該記住她的名字—謝貽娟
展位:PA-05
名稱 :威尼斯同步展 有無之際—李光裕
楊心一博士
謝貽娟(Jo Hsieh, 1967-2017)出生於台灣,1991年前往倫敦求學,1998年獲「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U.K) 碩士學位。2002年獲「英國費爾茅斯藝術學院」(Falmouth college of Art) 藝術哲學博士學位,後定居英國,2015年回到台灣,直至完成她藝術創作的最後階段。
謝貽娟畢生以抽象藝術的創作為己任。1990年代台灣藝壇呈現高度的本土文化自覺與國際化浪潮,在這一社會與藝術思潮的影響下,謝貽娟遠赴他鄉,而她所面對的英國藝術景象此時正值以為達米恩·赫斯特 (Damien Hirst) 代表的YBA (年輕英國藝術家) 的崛起。可見她的個體生命和藝術追求,包括其性別、台灣文化身份、海外經歷,恰與主流的藝術潮流之間形成了時空上的錯位。這一段「遺憾的距離」卻令我們得以理性的審視她留下的極為豐富的作品。當下,越來越多年輕藝術家開始從事抽象繪畫。然而像謝貽娟這樣具有完整個人化的創作邏輯,並在概念上推動對抽象藝術理解的藝術家依然少見。
筆者認為,謝貽娟的主要作品可粗略分兩個時期:早期的「自由抽象」與單色畫「藍色時期」。其中「自由抽象」時期,作品一方面帶有「超現實的抽象主義」特徵,另一方面借鑒西方抽象藝術大師,特別是康丁斯基( Kandinsky Wassily)一脈對「音樂性」的強調。但與這些前輩不同的是,她的畫面具有離散性,無序化,偶然性等特點,並使用鉛筆,水彩,壓克力,油彩等複合媒材,將素描、書寫、塗抹、油畫相結合,在繪畫表面形成豐富的層次,從某種意義上講,更類似於美國藝術家 賽·托姆布雷 (Cy Twombly) 式的繪畫行為。
從1997年開始,謝貽娟轉向藍色的單色繪畫。對藝術家而言,藍色「是精神與自由的化身」。與藝術史上著名的「克萊因藍」(Yves Klein Blue) 不同,她一般使用兩種或多種深淺不一的藍色,並逐漸過渡到更單純的幾何抽象,以表現無限深邃的時間與空間,她稱之為「非空間」(None-Space)。後期她拋棄了普通顏料,改用一種稀有的藍色礦物粉末,直接以雙手塗抹於畫布,在畫面中心可以看到書法一般凸起的圓形符號,形成一個淺藍色光環,如一隻神秘的眼睛,這是藝術家早期「自由抽象」中書寫性的延續,但她用強調身體性的更為親密的創作方式,創造出這個寧靜,虔敬的空間,宛如靈魂深處的凝視。
筆者認為,謝貽娟屬於追求將生命融於藝術的一類藝術家,換句話說,她以藝術來作為她經驗到世界的界面,以對藝術的信仰為支撐走過了短暫的人生。梳理及回顧台灣與亞洲藝術史,她強烈的個人風格及其在抽象藝術領域的創造力反而更加凸顯,她的藝術值得從學術角度開始細細發掘。
本展覽以個展形式,分為「自由抽象」、「藍色信仰」、「她是誰」、「發掘亞洲抽象脈絡」等四大單元,其中「她是誰」透過自畫像展現謝貽娟作為女性藝術家的自我意識,特別是面對藝術史時的自我懷疑與自我審視,將她的自畫像與其他女性藝術家如Frida Kahlo、Alice Neel等進行比較討論;「發掘亞洲抽象脈絡」則試圖從更大的視角探討亞洲抽象藝術與海外相關的另一條線索,展出林壽宇、霍剛、許雨仁等人作品,呈現藝術史的背景。此外還將展出藝術家人生最後階段留下寶貴記錄的影片檔案。采泥藝術自2012年成立以來,致力於發掘台灣本土藝術史,並與更廣泛的亞洲及全球視野相鏈接,力圖通過此展覽對台灣及亞洲當代藝術史的敘事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