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出藝術家:文霽、張永村、陳幸婉、許雨仁、鄧卜君、袁慧莉
策展人:白適銘
地點:台南 耘非凡美術館
‧2017/12/23 開幕
‧02/24
14:00展覽畫冊發表會暨學術座談會
本展策展人:白適銘
與談參展藝術家:許雨仁、張永村、鄧卜君、袁慧莉
藝術家對談
第一場 2018.1.20 14:00
與談人:袁慧莉x蕭瓊瑞x薛保瑕
第二場 2018.2.4 14:00
與談人:王焜生x陳蕉x林熺俊
第三場 2018.3.11 14:00
與談人:許雨仁x張芳薇
策展人/ 白適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百年來,水墨在被動、緊繃且充滿衝突的國際關係中,尋找其現代價值、意義及文化依歸,然而,不論如何在東西方之間進行折衝,缺乏跳脫傳統框架、創造與時俱進的外延能力等問題,已成為其中最大阻礙。這些問題,隨著二十世紀初期以來世界局勢的紛亂而益顯嚴重,起伏於不同陣營的爭議抗衡之中,即便戰後亦未曾稍減。具有千年歷史的水墨藝術,如何在僅有百年的短暫時光中,完成現代化變革,其難度可想而知,彷若撼動封建王朝一般,即便時至二十一世紀之今日,仍未臻完成。
水墨文化現代性的擴充,除了透過西方文藝形式觀念的移植剪貼,或進行所謂的「東西融合」之外,是否別無他法?東方社會歷經政治、社會、文化等激進現代化的百年歷程,是否具備架構自律性的發展經驗,形塑具有獨立、自主意義的觀視及演繹能力?在國家、種族界線不斷模糊的當代世界,如何尋找多元包容的跨域可能,跳脫過往過度偏執於「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保守與開放」等意識型態的二元對立?開拓水墨當代視野的前提,又需要何種心理及技術建構作為基礎始能達成?
逐漸走向「去中心」、「脫殖民」、「全球化」及「多元認同」的當代社會,更需要的是一種彼此包容、相互承認及尊重差異的知識視野及溝通能力,進而產生反映「跨域式」時代精神的文化景觀。所謂「跨域」,代表超克在國族、地理、性別、階級等方面有形無形的框限,並在更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礎下,尋找對話而非對立的渠道。水墨的跨域性建構,尤其在當代文化的形塑過程中尤為重要,不僅得以解決媒材及功能上的古來侷限、跳脫近百年間的異文化對抗,進而邁向既整合又各擁主體的全新階段。
自此,水墨得以在以全球視野為議題的方向下擴充跨域性經驗,尋找在地、在物及在己的主體價值,反之亦然。同時,發展具有流動性、不斷延異的文化動能,成為當代文化作用力的演繹、展示場域,最終完成其當代形式及精神的建構。從這種角度來說,歷經古代、現代及當代等不同時間衝撞的水墨,不同階段之間,形成一種「文化動力學」(cultural dynamics)式的交互關係,從「理想」(神聖信仰)、「意識」(經驗理性)到「理念」(心靈創造,前二者之綜合)體系的不斷轉化變遷,產生具有循環性的文化生態規律。
任何時代文化的形成,不論屬於上述何種體系,都是在交錯消長或激盪共振的動態關係下所產生,並互為因果。其彼此在「制約力」(restraining force) 與「驅動力」(driving force)的反作用力平衡中,建立彷若「力場」(force field)般的能動連結,透過後者不斷超越前者的過程,打破既有、停滯的平衡狀態,進而引帶全新的文化生產。故而,糾纏於新舊文化衝突中的水墨,在尋求當代價值意義之同時,更重要的是跨越主調與變奏相互排斥的關係,尋找統合與差異共存的可能,並進而建構多元、互動的跨文化特質。
本展覽透過文化動力力場理論之梳理,檢視戰後台灣水墨的變異軌跡。藉由文霽、許雨仁、陳幸婉、張永村、鄧卜君、袁慧莉等不同世代藝術家之作品展陳,呈現由抽象、結構、極簡、裝置、影像、魔幻、性別到生態等不斷變奏的動態文化景觀。基於對水墨傳統的反思,現代水墨放棄模仿與再現、走向結構造型的簡化與符號化,尋求物質與形式上的解放與純粹;當代水墨則遊走於媒材、觀念的辯證之中,營造反映身心狀態、超越現實的視覺奇觀,突顯當代社會疏離又緊密的錯綜現象。其彼此間,存在既關聯又獨立的動能關係,共同交織出水墨畫史中最具跨文化意義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