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詩・人:李光裕創作研究展
31 Mar 2018-15 Jul 2018
展覽資訊

策展人:曾堯生

•3/31 
14:30 開幕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03展覽室

•4/1 
10:00-17:00 空間詩學—李光裕雕塑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演講廳

 

空間詩學—李光裕雕塑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8年4月1日上午10:00~下午5:0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學術主持:楊心一 博士
會議召集人:石瑞仁
會議語言:中、英文雙語
主辦單位:當代藝術基金會
==========================================================
■學術研討會開幕式 : 上午10:00 am -10:15 am
介紹本次研討會3場參與的9位專家學者,以及藝術家李光裕
==========================================================
■第一場:上午10:15 am-11:45 am
○議題:全球視野下的雕塑藝術媒介與創新
○主持人: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參與學者:
1.Timothy Murray
美國康乃爾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康乃爾大學藝術與策展人協會(Cornell Council for Arts and Curators)主席,CCA雙年展負責人,Rose Goldsen新媒體藝術檔案館策展人。
2.Renate Ferro
康乃爾大學藝術系副教授,藝術系大學部主任,藝術家。
3.Alex Taek-Gwang Lee
韓國慶熙大學(Kyung Hee University)國際學院文化研究學系教授,光州雙年展學術策展人。
==========================================================
11:45 am-12:30 pm 午餐 (大會備有餐盒)
12:30 pm-1:30 pm 專業導覽
==========================================================
■第二場:下午1:30 pm-3:00 pm
○議題:臺灣雕塑與國際文化交流——以李光裕爲例
○主持人:石瑞仁(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當代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參與學者:
1.許仁豪
臺灣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上海藝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
2.謝豐嶸
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展人
3.楊心一
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博士、康乃爾大學新媒體藝術檔案館顧問,曾任職於紐約MoMA、古根漢美術館。
==========================================================
■第三場:3:30 pm-5:00 pm
○議題:東、西方美學思想與李光裕的雕塑語言
○主持人:楊心一博士(美國康乃爾大學藝術史博士)
○參與學者:
1.Youngjeen Choe: 韓國中央大學(CHUNG-ANG UNIVERSITY)國際學院院長、英語系教授。
2.何博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研究室副研究員,中國美學學會理事,兼任中國希臘哲學學會理事,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古希臘羅馬哲學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英國劍橋大學古典學系訪問學者。
3.毛竹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後,比利時(荷語)魯汶天主教大學訪問學者。著有《向京作品集》(中信出版社,2017年11月)。
網路報名網址:
https://goo.gl/forms/3q7wsF8Hzehid3E33
席次有限,如欲出席請於3/28日前回覆
回函請電洽、傳真或email至學術研討會聯絡人_陳潔
TEL:02-77295809|FAX:02-85025715|MOBILE:0917-134064|EMAIL:info@chinigallery.com

展覽論述

引言:亥母——李光裕創作歷程的「時間節點」

 

亥母,在宗教意義上,是為智慧之母,以裸身形象表徵不受俗世汙染,清明自持。

 

〈亥母〉,這件作品在李光裕的創作歷程則具有強烈的意義。它同時存在二種表現形式:以量塊構成渾圓厚重的豬,紮實、充滿力量,安穩落坐在地表空間上;承載的女體,以幾何簡約的片面形狀折扭彎曲,動態旋舞,手法極具繪畫性,雕塑出獨特的亥母形象。

 

2008年繼〈亥母〉之後,李光裕開始打破造型箝制,迭經轉變,脫離捏泥塑造,轉向用鐵片、鐵絲焊接成作品骨架,以刀抹石膏雕塑肉身,敷以肌理,其概念已異於過往;飽滿的實體轉向以不同粗細線條,營造出厚重輕盈並存的量體;在作品擠壓、堆疊形貌上,李光裕用大量「空、透」書寫水墨畫「留白」,逐漸從西方具象寫實轉向更富禪意的東方美學。

 

研究李光裕作品,探討其創作形態,思索他在不同時間節點上所產生的各式異樣演變?

 

〈亥母〉,應該會落足在最顯眼的轉折處。

 

從「空間‧詩‧人」看李光裕

「空間.詩.人」,是李光裕創作研究展的主題,也是我多年來遠觀近閱李光裕,兩相互動的收穫。

 

人文「空間」

我的雕塑是在形的豐富變化和空間營造中,注入一個理想而帶有幻境的人文情懷。(李光裕)

 

李光裕對空間的掌握非常獨到;不同的創作階段,有不同的形態變化。從古典時期淺浮雕創作表現,他已能超脫作品和空間的單純關係,恣意在作品內韻與外相求取互動效應。圓雕創作時期,他用相對寫實的手法,精準掌握形體,充分馳騁想像力,務使作品和空間產生大連結,更在每個不同的環境裝置中,呈現不同的情緒轉換和氛圍,如〈手非手〉那隻飽滿的手掌,內聚力足以撐起一個世界,造型厚實如同大地,每根手指卻又像峭麗山峰,各自述說豐饒巧變的情感。當觀者轉身繞讀這件作品時,常會被手背連結手腕處的山丘隆起交會點吸引,進而感受到藝術家利用實體與空隙、動態和靜態、平滑及粗糙等創作技法,直接與其心靈場域對接。除此之外,李光裕更善用挖洞借景手法,創造眾多異類型的空間結構。2013年發表《空山》作品系列,明顯有了質變,此時「圓雕」被解構了,「形」、「體」在「虛」、「實」被更自由更寬廣地轉換,中國山水的留白蛻化為洞天,〈白雲〉、〈丘壑〉、〈在水一方〉諸作中,可以體會此系列作品的多樣面貌。

 

從〈亥母〉到〈一線天〉進化到〈鬥牛〉,李光裕以線性架構再直塑的方法,變化作品結構肌理,促使內在疏密及實體空孔相互依存轉換,活化雕塑主體和空間環境。時間自然地在空間裡淌流,李光裕的新空間觀念就在每件新的創作中,實踐,演出。

 

以「詩」就藝

詩,毋需告訴我們該走哪條路,它喚醒我們內心的渴求嚮往;詩人,得需敏銳的觸鬚,探測未來,臆想未知;寫詩,仍需講究格式、語言、韻律,更需嚴謹推敲,淬鍊字詞語彙。詩要求絕對精準凝鍊,一字一句就能牽引起音樂性、視覺性、情緒性的聯想,幾乎是無法用理性思維來分析。這是我對「詩」的粗淺認知,卻也成為我對李光裕創作精神的詮釋。

 

我的雕塑,像首詩,又像中國山水。它不只是一件雕塑,它隱藏著我對人的看法。〈李光裕〉

 

李光裕的作品,從墩實圓潤、輕盈到透空穿越,他一直在創造、力求精準使用這些造型語彙;這些語彙適切地呈顯在作品上,一一映照出他個人獨具的精神性與生活哲學。

 

「讓自己處在自然狀態,感受到自然的莊嚴,對自然的崇高產生信仰。成住壞空的美好。唱著詩,成為一個雕塑。」延應這個想法遞衍出李光裕專屬美學。他恣意歡享山中歲月四季榮枯,沉澱心緒,淬鍊思想,創作出「顯」「隱」對話的詩篇;他拿鐵片鋼線作為毛筆,在無形空間中書寫有形,那墨跡就是造型實體,那留白就是空間虛掩。他熱愛生活,轉化內容韻事為創作詩語,譜寫抒情曲調,在過程中慢慢發散細膩的自我內心世界。

 

慢品細賞,李光裕的每件創作,都可以感受到詩的況味及淡淡然的世間人情。

 

「人」如其作

李光裕的個性,猶若鐘擺兩端,一端追求寧靜安逸,另一端趨向熱烈騷動。作品充分反應了他的人格傾向。雖然肉身與幻境交疊,信仰和欲望拔河,行於創作中卻總能巧妙地化矛盾於和諧,絲毫不見角力鑿痕。

 

李光裕接受過完整紮實的西方雕塑技法和理論教育,創作教學並行;自身亦精研中國藝術、哲學的脈絡思維和表現形式;他修行佛法,鍛鍊太極拳,喜聽古琴;長久蘊養出深厚的東方文化哲思精隨,也因此發展出專擅獨具的雕塑語彙。李光裕強調,他做雕塑的方式很簡單,不忮求思想形而上,不談深奧的道理,多以身邊平凡的事物題材,用「活」字自由遊戲。創作不是自我膨脹,而是他的原始潛能,從生活經驗汲取養分,兼與當下情緒自然結合。近幾年來,他的工作室經常躉滿成堆廢鐵片,逢需要銲鐵做初步造型時,他喜歡在其中俯首尋找,常有異想不到的驚喜,透過這些廢鐵棄物組合而成的雕塑骨架如同鑽石般美好。所以他強調「藝術創作,以當下處境為『師』」。

 

他的人生經歷如同他的創作演化,一路從舉重若重、舉重若輕,走到舉輕若重。他在滾動的生活中顯示閒逸清淨,藉由心境和諧統攝創作上的對立與不對稱。繞過學術的臆測,放掉哲理的清談,如實,坐下來工作就是。對李光裕而言,當深奧的理論熟悉到不感興趣時,自然就平常無為;因工作而發酵出的情境,比較實在,比較新鮮。

 

以「群」類比——展場三部曲

雕塑給觀者的直覺印象,在於它的立體特徵、質感表現和尺寸規模,以及和觀者的對應背景空間所產生的關連性,最常聽到的說法是「雕塑和觀者共存一個空間,並且是觀者身處世界的一部分」。適當的空間能為雕塑作品帶來更強烈、更深刻的感官效應;當觀者近距繞行細賞,感受雕塑作品的位移效果,繼而拉遠距離再回望,會發現作品是被鑲陳在布局好的框架中。這是「空間‧詩‧人」佈展的重點考量,如何安排這麼多件的雕塑品,引導觀者在行進與靜止中得到最好的視覺饗宴?

 

我們期待看見藝術家如何透過造形的空間語彙傳達創作理念;從作品的造形演變,映照出創作者在不同時空中的生命觀。

 

挖洞借景造境

「在現實的厚牆,打開一面窗,多麼解放,開闊的天空,呼吸另一個世界的空氣,穿透那虛空之鬆與寬大,走出密閉空間的那個『繭』,在那洞口,更進一步可以擺設各式各樣的花草,有一個豐富的層次,飽滿的色彩,敘說更多的逍遙故事,將那不可承受之重,從肩膀卸下。」李光裕自陳,孩童時代躲身在防空洞的幽閉經驗,影響他的創作至鉅,也因此發展出「挖洞借景」系列作品。

 

「借景」創造多層次空間,使前後連結,內外通透,開創「虛實相應」的空間結構,如〈白雲〉在女子身體挖洞造景,並以單一元素「雲」象徵「天地」的意喻手法,自成天地,別開洞天;〈在水一方〉、〈風影〉在此脈絡裡,各以澄靜及昂然飛揚的思維回應他的主張;〈探春〉則更彰顯了他在季節時序中思憶故鄉一片蓮田的想望。李光裕擅長以景造境,以實物書寫心情,〈遊園驚夢〉中,當一片微殘荷葉輕掩青春女體,對應著側面頑石,彷若敘說歲月枯榮,人情冷暖;這件雕塑挖洞呼前應後,再向左右借景,極具戲劇張力,整件作品充滿想像,取景造境,以詩入藝。

 

演繹人體萬象

李光裕的人體雕塑,致力追求動態曲線美感,打破材質桎梏,淋漓盡致地呈現富有彈性、飽滿軟柔的肉感。從細微處掌握各個關節轉折點,精準拿捏人體四肢、頸椎腰臂的搖擺扭動,肌肉扯拉出的條狀團塊,使之隆起賁張,鼓漲消縮,再釋放臻至最強動感,端現出誘人的輪廓線條。

 

在李光裕具有強大張力動感的雕塑作品裡,無論是從上襲下,由前撲後,或左右交纏,在在都帶給人靜定的感受,究其竟,源於他對雕塑的重心落點及軸心線的絕對精準掌握,〈飛天〉一作足以印證,這件龐大凝歛緊聚的量體,自下而上繞著中心軸線款擺扭動,透過肢體表情與結構一路旋轉向上,形成出女子騰空的視覺意象。

 

人體作品中,〈緩解與張力〉可看到傳統古典技法的含蓄,泥塑擠壓揉搓的細部表現,和蘊藏其內的強韌本質。幾經轉變,演進到具強烈動感卻安定恆常的〈飛天〉、〈山雨欲來〉;以及〈春山〉、〈盈甕〉等外在閒雅安逸,內藏騷動情感爆發力的作品;到了〈太極〉、〈飛來〉,人體已被局部解構,保留部分渾圓量體,交雜扁平造型,組成續動狀態雕塑,呈顯由重到輕的創作表現,充分流露意在言外,現形不可見。

 

「空間.詩.人」中,每件不同的雕塑造型,實則都能相互交融於各個展覽空間。

 

書寫形貌百態

2013年後,李光裕開始嘗試在隱性空間繪寫顯性形態,烘染品味,用單純黑白二色囿圍空間,創作個性特別明顯。他書寫的動作直接了當,書痕深藏抽象美感。李光裕自述:「線,敘說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在空間遊動,由方向、轉折、頓挫、韻律、飛馳、不動、寂靜……共同圍成圖像空間,鏈接情感的時間珠串,慢慢品味、去運作,聽它說話。」當我們凝視〈威德〉這件巨大牛頭,右邊造型飽滿緊湊,左邊虛空,只剩下幾條不同粗細的線條纏繞,作品既擁實相的美感,亦享放空的鬆透;實體處得見弧面折曲奧妙,留空處卻更能引人遐想,從中彰顯中國「讓」的美學。

 

至於〈機智的鬥牛士、格蘭納達、紅色情挑〉三件式作品,則有如印尼皮影戲現身立體空間裡;李光裕以墨色鐵線在多層平面上分次編組,成就最純粹的書法墨趣。

 

這類作品採取直塑構成,先以鐵件架骨,敷陳石膏為體,其上再做不同肌理表現,藉由塊、面、凸、陷、缺等技法表現來傳遞情感;其性格越強,作品越見精神。如此表現方式,就像書法的點、橫、豎、鉤……八筆形成側、勒、啄、磔……等八種筆勢,各有特色,相互呼應。在雕塑中融入書藝語彙,使雕塑形體產生一股內在能量,抒散出東方氣味的空靈,形成大張力的場域氛圍。

 

結語:清供——藝術家自畫像

一個瓶子,一叢花,就可以做不完
無需靈感,手隨意畫畫可也,都不一樣。
單一體裁就有一系列的作品。
現代的人喜歡講一系列的體系,
我則不然。
知道就好,跑到別條路去玩玩。
——處處逢春。〈李光裕〉

 

早期每逢歲末,家家戶戶除了換貼新春聯,也喜將年節瓶花,蔬果、古玩擺置廳堂書齋,增添生活情趣兼具美化空間,新年新氣象,是謂「歲朝清供」。

 

〈清供〉這件作品,清透秀雅,李光裕將花瓶的完整形體打碎,重組成一個多面具穿透力的空間,層次表現弱化現實具象,增添神秘想像力;瓶上的花,以抽象線條翻飛舞動於空中,書寫詩意。這件破裂不完整瓶身的〈清供〉,可以超脫現實、穿越空間,隨著置放環境改變,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受;作品流露的氣息,意境高古清雅,東方禪韻十足。李光裕自喻這件作品是自己60歲的心境寫照,供養自己六十甲子之年的「好」;他更進一步表示,同樣的清供,可以有各種不同情境的表現,可輕盈、可厚實,可樸拙,可絢麗,如果用人生書寫作品,會有創作不完的雕塑,也會呈現各種不同的閱讀經驗。

〈清供〉可以單一,可以多變,展場中以竹相配,適見「竹報平安」吉祥喜氣。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