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3 Oct 2025-27 Oct 2025
展覽資訊

采泥藝術 C09 展位

瑞士寶盛銀行×霍剛特展|AS1

 

▍展出藝術家
霍    剛
李光裕
陸先銘
王淑鈴
陳承衛
張嘉穎
盧    宇

 

▍日期

尊榮貴賓預展
10.23 (四) 12pm - 9pm


貴賓預展
10.23 (四) 1pm - 9pm
10.24 (五) 11am - 2pm


公眾展覽
10.24 (五) 2pm - 7pm
10.25 (六)  11am – 7pm
10.26 (日) 11pm - 7pm
10.27 (一)  11am – 6pm

 

▍地點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五號

藝術家

霍剛 (1932-)

HO Kan

運用西方藝術概念,並融入東方書法、金石印刻等元素,搭配斜出側插的短直線條,以其點、剔、撇、捺之效,構成獨特的詩意韻律與幽默童趣,發展獨樹一幟的東方幾何抽象。可謂為「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鋒」。
運用西方藝術概念,並融入東方書法、金石印刻等元素,搭配斜出側插的短直線條,以其點、剔、撇、捺之效,構成獨特的詩意韻律與幽默童趣,發展獨樹一幟的東方幾何抽象。可謂為「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鋒」。

李光裕 (1954-)

LEE Kuang-Yu

以「鏤空」等標誌性技法打開雕塑的封閉結構,形成獨特的「空」的形式、風格與觀念,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東方空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亦蘊含對當下生命狀態的思考,具有當代的社會意義。
以「鏤空」等標誌性技法打開雕塑的封閉結構,形成獨特的「空」的形式、風格與觀念,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東方空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亦蘊含對當下生命狀態的思考,具有當代的社會意義。

陸先銘 (1959-)

LU Hsien-Ming

陸先銘的創作歷程深受時代氛圍與社會變遷影響。畫風從早期的激烈批判逐漸走向理性與情感並存,技法多元,並融入金屬、裝置等跨媒材實驗。他藉藝術回應社會脈動,從城市、歷史到自然,勾勒出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精神肖像。
陸先銘的創作歷程深受時代氛圍與社會變遷影響。畫風從早期的激烈批判逐漸走向理性與情感並存,技法多元,並融入金屬、裝置等跨媒材實驗。他藉藝術回應社會脈動,從城市、歷史到自然,勾勒出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精神肖像。

王淑鈴 (1963-)

Suling WANG

藉由顏料的分層與疊合,營造出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複空間」,將碎片化的感知與記憶凝聚為完整的時空場域。不同於西方風景畫的「視覺性」,她的山水作品承載著東方特有的「感知性」與內斂情感的表達。
藉由顏料的分層與疊合,營造出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複空間」,將碎片化的感知與記憶凝聚為完整的時空場域。不同於西方風景畫的「視覺性」,她的山水作品承載著東方特有的「感知性」與內斂情感的表達。

陳承衛 (1984-)

CHEN Cheng-Wei

為中國當代具代表性的具象寫實藝術家之一。相較於早期創作中精確嫻熟的古典寫實技法,近年轉以《生命之花》系列展現全新創作面貌,融合東方壁畫、宗教藝術與唐卡的圖像語彙,結合西方印象派對色彩與線條的掌握,創造出象徵生命能量與母愛的繪畫,展現深具精神性與情感厚度的藝術語言。
為中國當代具代表性的具象寫實藝術家之一。相較於早期創作中精確嫻熟的古典寫實技法,近年轉以《生命之花》系列展現全新創作面貌,融合東方壁畫、宗教藝術與唐卡的圖像語彙,結合西方印象派對色彩與線條的掌握,創造出象徵生命能量與母愛的繪畫,展現深具精神性與情感厚度的藝術語言。

張嘉穎 (1982-)

CHANG Chia-Ying

使用獨立的語言系統,她細膩的畫面中,運用中世紀與當代混生的外觀,在嚴謹的構圖裡,充滿著挪用自著名童話故事的元素和東西方神話的符徵,影射文明發展下歷史的不斷重演;看似脫離現實的奇幻世界,實則暝暝隱晦反映著集體的潛意識,乃至宇宙與生命之間能量的緊密關聯。形象總是有著多重的意義,並交纏於一個不可能的空間。
使用獨立的語言系統,她細膩的畫面中,運用中世紀與當代混生的外觀,在嚴謹的構圖裡,充滿著挪用自著名童話故事的元素和東西方神話的符徵,影射文明發展下歷史的不斷重演;看似脫離現實的奇幻世界,實則暝暝隱晦反映著集體的潛意識,乃至宇宙與生命之間能量的緊密關聯。形象總是有著多重的意義,並交纏於一個不可能的空間。

盧宇 (1984-)

LU Yu

盧宇的作品多以獸類造型為基礎,透過生物形態的變形與多種局部變化,呈現出其恣意生長的獨特美感。他的作品經常融合變異的動物形體與人體特徵,形式上描寫動物的外觀與姿態,實則反映出內在情感的投射。這些作品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的觀察與聯想,也是藝術家當下情緒的表達與對自我的深刻剖析。
盧宇的作品多以獸類造型為基礎,透過生物形態的變形與多種局部變化,呈現出其恣意生長的獨特美感。他的作品經常融合變異的動物形體與人體特徵,形式上描寫動物的外觀與姿態,實則反映出內在情感的投射。這些作品不僅是對自然生態的觀察與聯想,也是藝術家當下情緒的表達與對自我的深刻剖析。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