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風中
文 / 曹洛
啊,你,佇立在池塘邊枝葉扶疏的榕樹……
他渴望是風,吹過你颯颯的枝枒……
—泰戈爾〈榕樹〉,收錄於《新月集》
陸先銘長達四十餘年的創作歷程,始終圍繞著「缺席」與「凝視」這兩條隱藏於畫面深處的主軸,構築出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從冷硬的幾何結構、抽離人的身影的「陸橋系列」(Bridge Period),到人物被異常放大卻被壓縮於狹隘背景的「人物時期」(Figures Period),再至科技材質介入、帶有鏡像幻象的「城市劇場」(Urban Theater Period),再至無時間標記的老樹肖像。他持續以畫筆探究空間、觀看與身體的關係,於多變的媒材與視角之間,沉思生存與存在的議題。
在陸先銘的創作軌跡中,「榕」是最為幽微卻恆久的一條暗線。它或許並非歷次展覽的焦點,卻始終存在於藝術家的視野中。自大學時代起,榕樹便經常出現在陸先銘的相機觀景窗裡,成為他習慣性凝視的對象;早期作品中亦可見榕的身影悄然盤踞角落。這種非刻意的注目,經過長年觀察而內化,成為藝術家生活中默然共存的精神映像。對陸先銘而言,榕不僅是一自然物,更是一種帶有信仰意味的精神所在。
本次展覽「歲月風中」,象徵這條暗線的全面浮現與最終顯影。展覽核心之大尺幅新作《天地悠悠歲自落》描繪老榕樹橫展枝幹、蜿蜒盤結的根系,象徵生命歷程中的糾結、牽扯與迴旋;枝頭新芽隱現,則暗示生命循環。這棵老樹獨立於虛空,無依無景,卻穩重如碑,堅毅若像,承載著守護與記憶的份量。它引人聯想到台灣鄉村和街角常見的榕樹下土地公廟,那裡是人與神、土地與記憶共生的精神場所。榕與土地公意象在此交織,形成一種集合體——既是物理的地標,也是情感與信仰的凝聚點。遠觀此樹,非僅枝葉繁茂的植物,而是無形社群的承載,是一處靜默而持久的在場證明。
與之對應的,是另一面牆上由五十件小作品組成的《日月灼灼愿隨緣》。此作抽象與意象交織,將具象的榕影抽離為感知與氣韻的殘留,象徵藝術語彙的拆解、重構與轉型。此意象拼圖不再拘泥於榕樹的形貌,而是揭示其精神與氣韻的延續。此外,《城市組曲》呈現榕樹作為城市在地記憶的角色,以及樹與人相視的交匯點。
本展不僅集陸先銘近八年創作之大成,更可能是陸先銘「榕樹系列」的終章。正如藝術家所言,榕的形與意已臻極致,「再畫,便是重複,而非深化」。此刻的榕,已經超越眼前的樹,成為陸先銘的精神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