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永達善於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變化、易於忽略的物理現象和聲響,透過聲音、光與動態裝置創作,探索我們感知不到的自然現象與物理訊號。在《寂靜回聲》中,他以宇宙射線、環境背景輻射及河流的流動等資料為素材,透過演算法與聲響裝置轉化為可被感知的視聽經驗。展場空間如同一條靜默的步道,引導觀者沉浸於一場與空氣、能量與聲響互動的微觀旅程。
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藝術家對「不可見元素」的關注,靈感源自他2010年在日本駐村期間對福島核災後背景輻射的觀察與反思。張永達將這些無形的訊號視為創作的共事者,把不可見的現象或能量轉化為可見,讓自然與科技成為創作過程中的參與者。展覽作品中亦可見如 Geiger-Müller 計數器、化學物質等科學儀器,以材料本身的物理反應與聲響作為作品構成的一部分;或是利用大自然的數據來雕塑,作品scape.unseen-model T 裝置中間的圓筒藏着螺旋槳,產生的渦流讓黑色玻璃珠與大理石摩擦,以模擬河的水流和沙石侵蝕河床的過程,但裝置內水流的強度並非由藝術家決定,而是使用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水流的真實數據。
策展人 Sarah Caillet 與 Martin Guinard 表示,張永達的作品邀請觀者重新思考我們如何感知周遭環境,特別是在資訊密集、感官疲乏的當代社會中,透過聲音與能量的微妙變化重新回到感知的本質。
《寂靜回聲》展覽由台灣文化部文化黑潮計畫支持,並獲得法國文化部與奧弗涅-隆-阿爾卑斯地區政府等機構協力策辦。展覽期間亦規劃多場導覽與公共活動,鼓勵各年齡層觀眾參與,本展不僅是張永達於歐洲的重要個展,也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在國際間對自然、科技與人類感知交界的深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