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奏─霍剛、李光裕、王淑鈴、周慶輝、柏丹
04 May 2024-16 Jun 2024
展覽資訊

05.04 Sat. 采泥開幕暨台北當代同步展

展覽論述

五月.五樂 
在初夏的五月,2024台北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如期而至,采泥藝術與台北當代同步帶來一場經典的藝術盛宴——「五重奏:霍剛、李光裕、王淑鈴、周慶輝、柏丹」重磅五人展,作品橫跨油畫、雕塑、攝影等不同領域。五位藝術家各自獨特而耀眼的創作風格,猶如音樂形式中融合且豐富的和聲、深厚的情感和精湛的技巧,不同樂器交替奏鳴的旋律,共同奏響一曲豐富多彩的藝術重奏。

 

周慶輝展出歷時四年緊密籌備的編導式攝影作品——「應許之地:天使心」,以其獨特的視角關注身心障礙兒童的特殊生命故事及其家庭,反思當今社會對於「不正常」與「正常」的藩籬,作品畫面彷彿一只大提琴和緩而深沉的低鳴,隨著琴弓的來回,撥動觀者共感神經的回響。

 

王淑鈴延續獨有的大型抽象油畫「山的語言」系列,將家鄉文化、流動性與時空感的切身經歷交織於畫面的多重複空間當中,畫面中東西融混的線條與皴法如合奏中的中提琴交疊合鳴,再再跟隨王淑鈴從台中清水到英國倫敦、從大甲溪到泰晤士河的豐沛生命歷程,展開沉浸式的精神暢遊。

 

英國藝術家柏丹,再次呈現壯遊繪畫的新作;此次靈感源於前往中國東北的旅行,以大尺幅畫布分別呈現了人與動物在都市或圈養環境中的行影姿態,透過圍欄、玻璃、光影以及觀看與被觀看的視角,暗示了分離、圍禁,以及人們在野性與文明之間、或自然與都市生活之間所構建的障礙。這種對比及衝突,似小提琴呈現的小調結構,充滿了內在的戲劇張力和情感表達,帶出動人的力量和對抗的氛圍。

 

今年92歲的華人幾何抽象藝術先鋒——霍剛,2024年的全新系列作品彷彿小提琴雀躍的旋律,他秉持著獨特的創作原則「天馬行空、無中生有、莫名其妙、妙不可言」,將自己的想像力和創意注入每一幅畫作之中,展現簡單極不簡單的畫面構成,充滿童心與幽默。

 

李光裕以精湛的技藝和對生命的深沉理解,呈現出一系列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在台北當代會場呈現的大型銅雕,描繪女人在座椅上穿鞋的優雅姿態,她彎著身子,隨興自在地將腳穿入鞋子裡,動作優雅而流暢,宛如一支悠揚的鋼琴曲;而在采泥畫廊則帶來李光裕2024的新作,突破以往的創作手法,以其獨特的上色技法和孔洞引導與觀者的對話,呈現更為當代且具哲思的作品。

 

隨著觀眾在展場游移的腳步,五重奏的音符在初夏的微風中飄揚,在這和諧的終曲中,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彼此凝視,相互共鳴著創作的心靈,在最後的和聲中給予展演一個柔和的結尾。當帷幕緩緩落下,五重奏的餘音縈繞於心,悸動猶存,令人甘之如飴。

藝術家

霍剛 (1932-)

HO Kan

運用西方藝術概念,並融入東方書法、金石印刻等元素,搭配斜出側插的短直線條,以其點、剔、撇、捺之效,構成獨特的詩意韻律與幽默童趣,發展獨樹一幟的東方幾何抽象。可謂為「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鋒」。
運用西方藝術概念,並融入東方書法、金石印刻等元素,搭配斜出側插的短直線條,以其點、剔、撇、捺之效,構成獨特的詩意韻律與幽默童趣,發展獨樹一幟的東方幾何抽象。可謂為「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先鋒」。

李光裕(1954-)

LEE Kuang-Yu

以「鏤空」等標誌性技法打開雕塑的封閉結構,形成獨特的「空」的形式、風格與觀念,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東方空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亦蘊含對當下生命狀態的思考,具有當代的社會意義。
以「鏤空」等標誌性技法打開雕塑的封閉結構,形成獨特的「空」的形式、風格與觀念,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東方空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亦蘊含對當下生命狀態的思考,具有當代的社會意義。

周慶輝 (1965-)

CHOU, Ching-Hui

近30 年影像生涯,從捕捉扣人心弦的新聞現場,到創造充滿戲劇張力的場景,由紀實攝影過渡到編導式攝影,周慶輝更從以往攝影家固有被認定的身份「獵人」轉變為「導演」,作品中怪誕而令人不安的存在感有如個人風格的銘記,最是令人驚艷。
近30 年影像生涯,從捕捉扣人心弦的新聞現場,到創造充滿戲劇張力的場景,由紀實攝影過渡到編導式攝影,周慶輝更從以往攝影家固有被認定的身份「獵人」轉變為「導演」,作品中怪誕而令人不安的存在感有如個人風格的銘記,最是令人驚艷。

王淑鈴 (1963-)

Suling WANG

以大型抽象作品尤為著名,主要以東方山水映對與西方抽象繪畫風格創作基底,融合個人的情緒與意念,以大膽且揮灑的筆法搭配氣勢恢宏的構圖,幻化揮灑盡情的色彩於畫布上縱橫,
以大型抽象作品尤為著名,主要以東方山水映對與西方抽象繪畫風格創作基底,融合個人的情緒與意念,以大膽且揮灑的筆法搭配氣勢恢宏的構圖,幻化揮灑盡情的色彩於畫布上縱橫,

柏丹(1975-)

Daniel PULMAN

Pulman在二維的畫布上反覆研究,將蜿蜒起伏的岩層轉化為有機的三維立體結構,Pulman將山腳下的人群的刺青以豐富的色彩和筆觸層層堆疊,將谷關的溪水潺潺與岩層肌理巧妙的透過抽象的線條與人物融合照應,形成《谷關系列》中壯麗的自然景觀。
Pulman在二維的畫布上反覆研究,將蜿蜒起伏的岩層轉化為有機的三維立體結構,Pulman將山腳下的人群的刺青以豐富的色彩和筆觸層層堆疊,將谷關的溪水潺潺與岩層肌理巧妙的透過抽象的線條與人物融合照應,形成《谷關系列》中壯麗的自然景觀。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