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6│蘋果日報│即時新聞
霍剛高齡84歲了,但走起路來步履穩健,說起話來中氣十足,且耳聰目明,認識他的人都說,他的個性純真,像極了畫作中的幾何線條-圓形、方形、三角形、長線、短線,給人一種乾淨、清楚、率直的感覺,他的一生也在追求最難獲得的「簡單」。
也有人說,他畫的幾何抽象很難懂,他解釋:「要將符號想成是有生命的東西,是一個境界、空間,說明就沒有意義,像說那是一個山頭,就沒意思。」
他更形容自己的畫是「無目的的、無中生有、天馬行空、自圓其說、似是而非、莫名其妙。」要做到這個程度,卻是他花了一生追求而來的。
出生於南京的他,經歷戰爭洗禮,他記得小時候就很愛畫畫,1949年隻身跟著國民革命軍遺族來到台灣,其後進入台北師範學院藝術科,「那時我就決定要當畫家。」
學校教育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欲,「去看畫展、聽講座、看美術評論。」因此知道李仲生,並跟他學畫。李仲生的啟發式教育讓他了解創作要有自我風格,並學習很新潮的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畫作。
「他要我把學校學的忘掉」,1957年更與7位畫友,李元佳、吳昊、歐陽文苑、夏陽、蕭勤、陳道明、蕭明賢等人成立「東方畫會」,被譽為「8大響馬」。
1964年霍剛赴歐洲,不久後到義大利米蘭,沒想到一待就是50年。他表示,出國後視野開闊了,才發現想走的超現實主義不切實際,「畫得比我好的人很多。」
「我要做人家沒做的,才能突破現況。」當時畫幾何抽象的人不多,「它乾淨、濃縮、精神、有難度、很理性,我很感興趣。」他說:「我在冒險,在追求一個難。」為與西方藝術家區隔,作品中的元素從中國文字及金石中汲取靈感。
他也將東方的空靈,注重線條、對襯放進去,色彩明亮、鮮明,但不強烈,並用平塗法,「我不塗得很厚,因中國畫都很薄。」他形容:「我等於是開闢新路。」異鄉生活不易,霍剛不但存活下來,還從國外紅回台灣,但他淡泊名利,只想一直畫,畫到不能畫為止。(彭蕙珍/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