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裕(1954-)

LEE Kuang-Yu

以「鏤空」等標誌性技法打開雕塑的封閉結構,形成獨特的「空」的形式、風格與觀念,呈現出一種物我兩忘的「東方空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亦蘊含對當下生命狀態的思考,具有當代的社會意義。

高美館「空間・詩・人:李光裕創作展」回溯童年的滋養

聯合報

媒體報導

高雄市美術館「空間・詩・人:李光裕創作研究展」今天開幕,雕塑家李光裕的作品揉合東西方媒材技法、哲思、師承及生活,創造出一種跨越東西方文化的造型語彙,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常在台灣各地及歐美展出。

李光裕1954年在高美館的所在地內惟出生,受過國內外完整學院訓練。高美館這次展出他從1986至2017年的雕塑及動態素描作品,共50組件,策展人曾堯生以「空間」、「詩」、「人」三大面向,開展李光裕創作歷程中人生境遇的詩與情。詩人李友煌也為展出作品寫詩,更豐富了展覽的樣貌。

高美館長李玉玲表示,李光裕生於內惟,18歲在台灣完成學院雕塑訓練,負笈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及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研習西方雕塑技法與理論, 2016年受邀於威尼斯海明威故居舉辦展覽受到國際好評,融合中西方的扎實創作技法,讓他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李光裕回憶18歲時一直想離開故鄉,遠赴西班牙進修,回來一直在台北工作,直到60多歲以後,腦海中經常回溯童年在內惟遊玩的情景,這才發現童年生活對自創作上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遠。例如作品有些開洞的造形,源自於孩童時喜歡躲在防空洞觀看的經驗,許多小時後在內惟廟看到的神祇與內惟埤的水塘、稻田,這些景像都與現今的創作有著密切的關聯性。此次回到家鄉在高美館舉辦展覽,對他來說不僅意義非凡,也深刻感受到自己創作與童年經驗的連結,以及自己對家鄉土地的情感。

高美館表示,此展為回溯李光裕童年的生命軌跡,為拉近舊內惟社區與藝術家之間的共同情感,特別規劃推廣教育計畫,藉由館校合作機制,邀請內惟、舊城及大同三所國小學童,來館進行雕塑美感體驗課程。有興趣的學校或團體可以上網查詢或撥打團體預約專線07-5550331轉214洽詢。

 

 

雕塑家李光裕的作品揉合東西方媒材技法與哲思。記者徐如宜/攝影

 

 

高美館長李玉玲、雕塑家李光裕和策展人曾堯生(左至右),以「空間」、「詩」、「人」三大面向開展李光裕的創作歷程。記者徐如宜/攝影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