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達:感官.顯微偵測
文│張玉音 圖│張永達
在純粹單質的聲音創作外,遞接空間特性與聲音的範籌,如何注入寓意在流竄的聲響與迴盪的空間中?張永達作品中無法忽略的視覺感,似乎從其2005年前的視覺設計脈絡相關,視覺思考是他過往憑藉的慣性邏輯,在踏入研究所後機緣接觸聲音藝術,視覺才被他逐步放掉。作品發想過程「聲音」的層次與質地對他而言是首要的,那是核心與初始,而視覺則是那概念的延伸與輔助。面對聲音雕塑,技術層面的好奇往往會掩蓋對於作品本身的提問,這對於使用較為新穎媒材創作的藝術家是不夠公平的,在技術的奇觀背後,他更在意作品的精準以及與觀者的聯繫,如何閱讀聲音雕塑?非僅是習慣每場演出漸次堆疊後的高潮,在爆點缺席後如何習得辨識細膩聲響的層次傳達,仔細的感官不也是觀者該學習的課題?
從作品《訊號 • 流2.0》的建置,可以一窺他在聲音與空間裝置應用上的思考,空間中立體排列的104顆燈泡與喇叭矩陣,作品發想來自於他電腦監測軟體(溫度、磁碟),這些感官無法察覺得透過比較的資訊流,將無聲的變數訊息移植到軟體,藉由軟體的遠端來操控燈泡的明暗和聲音的變化,他除了控制最初與最終的設定外,軟體會自主(maybe 自我衍生?)(宛若生命)操作過程中燈光的明暗。捨棄LED燈光的精準與科技感而選擇鎢絲燈,則是因為燈泡的類比性質,它有自己物理消逝與啟動的時間,當觀者走入訊號 • 流2.0所垂吊燈林裡,刻意的弧度營造出包覆性,游移的光點與聲響滑略到最終強光的降臨,時間在燈海裡駐留,非生物的類生命性延展以及機械頻率蔓延的痕跡,也許觀者不太習慣由全面的感官接受哲思,但卻異常真實和滲透。在《相對性+/- RAW》 加熱棒細微收縮、膨脹聲響的關注,源於日本駐村的冬天,被鋁窗外冷內熱擠壓聲響吵醒的晨間,看不見卻存在的聲響,在物理性冷調的空間配置裡,一再疊合與漸次的是對於細節溫柔的逼視,以及有機律動的注入,當我們懷疑聲音是否僅能給出共通的感官而非能創造出文化的識別?他作品的探尋卻在訪後給予了這樣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