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展覽
藝術家
最新消息
影音專區
出版品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藝術家列表
藝術家列表
柏丹(1975-)
Daniel PULMAN
從英國曼徹斯特到台中清水,柏丹在21世紀實踐著18世紀歐洲盛行的壯遊(Grand Tour)傳統,透過繪畫表現對當地自然景觀與市井生活的觀察、感知與記憶。他的繪畫風格汲取了19世紀歐洲傳統繪畫和風景畫的精髓,並擅長透過大尺幅作品與厚塗技法,將畫作從平面延伸至三維立體空間,在具象題材的表現中,巧妙運用線條與色彩賦予作品立體與抽象的新義涵。
介紹
展覽
作品
簡歷
藝術評論
媒體報導
影音
《半影》創作自述
繪畫就是思考,對我而言,繪畫是關於情感與視覺現象的經驗(以及對這些經驗的記憶)之間關係的思考。
柏丹
男人,還是老虎
多幅畫作中,光影與圍欄表面交織,為作品營造出細膩的視覺質感。最終,當藝術家或觀者的身影投射在圍欄的玻璃上時,他們與老虎的身影合成一體。換句話說,繪畫既是分隔兩者的屏障,也是連結它們的媒介。通過繪畫,藝術家得以象徵性地成為了老虎。然而,兩者的界限實際上依然分明,所謂的交融只是一種幻象。
文/ 岳鴻飛 (作家、策展人,前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
在異地爆發的蛻變—試論柏丹的「半影」繪畫
經過藝術家八個月所發展的「半影」系列,從畫作上,觀者看到畫作中的具體單元包括參觀動物園的旅者、獸欄、籠內有虎臺與老虎,以及其他動物如獅子或猴子;而所有的畫作裡,以線性元素畫成的欄杆執拗地以各種形式、結構存在於每一幅畫,像揮之不去的生命陰影與牢籠。老虎則以不同的姿勢躺臥或站立在虎臺上。獸籠與外界以玻璃帷幕區隔,強調了與外部世界的隔離,也作為觀看者和被觀看者之間實際上與具象徵意義的邊界。
文/ 張芳薇 (作家,策展人,前臺北市立美術館資深策展人)
對談:柏丹與湯姆.帕林博士
只有當藝術的意義不依附於作品之外時,它才能得以延續。通過藝術來詮釋生活,試圖理解你自身處境的邊緣性,並利用這種視角來尋找能夠批判和反映我們時代的符號。
柏丹、湯姆.帕林 (英國作家、 晝家、 學者,現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繪畫資深講師)
柏丹:夜之畫
「谷關」和「入暮」:有關男體形象的兩個畫展
縱然柏丹的畫風帶有些許庫爾貝、塞尚、梵谷的色彩和力道,但他透過實地寫生和參考照片創作,在人體動作和溪澗山岩的表現上,相當凸顯濃厚的台灣味和炙熱的南國風情。
文/ 曾少千
現實與想像邊界的心靈風景
即便是寫實的場景都有著戲劇的張力,一種日常的生活成為具有現實存在感的對話。
文/ 王焜生
BACK
《半影》創作自述
男人,還是老虎
在異地爆發的蛻變—試論柏丹的「半影」繪畫
對談:柏丹與湯姆.帕林博士
柏丹:夜之畫
「谷關」和「入暮」:有關男體形象的兩個畫展
現實與想像邊界的心靈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