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具意義的是,他的創作過程和他嚴謹的佛教冥想是不可分的。近幾年,這種冥想被人們描述為心靈(思想)的科學。在最基本的層次上,冥想作為觀察一個人思想本質的技巧,在冥想過程中,亦能淨化心靈。語言不能準確表達這種直接和自發的現象學過程,必須從最內在的意識去審視並以其獨特的方式去體驗。用鈴木大拙的說法:「自然既是心,心既是佛,佛既是道,而道既是禪;而禪本身就超越了智者或愚者的理解。」(Barrett 1996, p 88)。李光裕通過他的藝術努力創造出直觀和感官的途徑,讓觀賞者在其內在培養出心靈經驗感知,並從中汲取智慧。就真正佛教禪宗不以文字立言的教化形式,李光裕所使用的獨特美學語言,是我們的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項饋贈,因為不論個人的宗教信仰或哲學信仰為何,它都直接訴諸我們的心靈深處。李光裕的鏤空藝術作品,正是用來表達心靈虛空和認知活動的實有真相的一種形構方式。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一隻手或一顆頭的形體中間可能是中空的。在某些情況下,空間裡所放置的小型物體或形狀意味著虛空和局限的並存、個體的經驗及與其相關的更大範疇之存在。此外,他還採用了一系列的象徵引導觀眾去反思我們存在的本質真相,亦即:在超越了思想、記憶和感官的波動外,有一浩瀚的虛空意識,是不變的–而也正因此–是寧靜的。這種見解,一般被認為是佛法的最佳禮物之一,也同時被巧妙地呈現在李的整個作品之中。李光裕為世界所帶來的每一個形象,都表現出無以名狀的個人轉變的時刻,這些轉變帶領我們更進一步體驗到世界是神聖的。
參考資料
Barrett, W. Ed. (1996) Zen Buddhism: selected writings of D. T. Suzuki New York: Image Books
Eliade, M. (1978) A history of Religious Ideas,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rdhaus, T; Shellenberger, M. (2007) Break Through: From the Death of the Environment to the Politics of Possibility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mith, H. (1991) 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Wilber, K. (1996)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Boston: Shambhala
流轉的時刻
行駛在蜿蜒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助理兼好友「采泥藝術」的立心,以及文森一同驅車前往李光裕大師的工作室:我們把台北的紛擾拋諸在腦後,將話題轉換到我們即將拜訪的隱居之地。我們陪伴著彼此:珠串般的雨滴滑落車窗,天空滿佈烏雲,轉眼間我們來到了一棟屋子前面。下車後,我們聞到了涼爽的芳香空氣,並因為能夠這樣輕鬆的呼吸而歡快的咯咯笑著。李大師用他溫暖的笑容和一把五顏六色的雨傘迎接我們。他的眼睛閃爍著光芒,似乎告訴我們在這樣的天氣繞著附近散步是再適合不過了。
確實如此,李光裕的工作室給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周遭多年精心培植和美化的花園環境。他的作品被逐步安置在這殿堂中幽僻的樹叢和水景之間。這裡,不僅僅是戶外的藝術展示空間,整個園地表現了李光裕不斷演進的個人哲學、創作實踐和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我一直期待能見到這位知名的台灣雕塑家,他的非凡事業反映出他對完美形式無止盡的追求與探尋,以表達深奧的佛教真理。身為一位長期修習佛教的學生和修行者,我步入了他的奇妙世界,彷彿在大自然中經歷一場具有神秘啟示的交響曲。
對那些較不熟悉的人而言,需要提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佛教藝術:一種是基於傳統設計和概念的佛教文化藝術;另一種則是非特定文化形式而源於個人直觀表達的佛教藝術。從我多年來在亞洲不斷旅行和探索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儘管有在地性的差別,佛教意象通常是印度經典藝術與中國元素相互融合的結果。非特定文化形式的佛教藝術即使是從傳統演變而來,也會因為藝術家各自不同的信念和奉獻精神而有所不同。李光裕受過正統訓練,並從事鑄造金屬雕塑或銅器這種最古老的製作物品的方式之一。然而,他獨特的創作風格融合了傳統技術及現代和西方的影響,而成為具有抽象意義的宗教象徵。
深具意義的是,他的創作過程和他嚴謹的佛教冥想是不可分的。近幾年,這種冥想被人們描述為心靈(思想)的科學。在最基本的層次上,冥想作為觀察一個人思想本質的技巧,在冥想過程中,亦能淨化心靈。語言不能準確表達這種直接和自發的現象學過程,必須從最內在的意識去審視並以其獨特的方式去體驗。用鈴木大拙的說法:「自然既是心,心既是佛,佛既是道,而道既是禪;而禪本身就超越了智者或愚者的理解。」(Barrett 1996, p 88)。李光裕通過他的藝術努力創造出直觀和感官的途徑,讓觀賞者在其內在培養出心靈經驗感知,並從中汲取智慧。就真正佛教禪宗不以文字立言的教化形式,李光裕所使用的獨特美學語言,是我們的共同文化遺產的一項饋贈,因為不論個人的宗教信仰或哲學信仰為何,它都直接訴諸我們的心靈深處。李光裕的鏤空藝術作品,正是用來表達心靈虛空和認知活動的實有真相的一種形構方式。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一隻手或一顆頭的形體中間可能是中空的。在某些情況下,空間裡所放置的小型物體或形狀意味著虛空和局限的並存、個體的經驗及與其相關的更大範疇之存在。此外,他還採用了一系列的象徵引導觀眾去反思我們存在的本質真相,亦即:在超越了思想、記憶和感官的波動外,有一浩瀚的虛空意識,是不變的–而也正因此–是寧靜的。這種見解,一般被認為是佛法的最佳禮物之一,也同時被巧妙地呈現在李的整個作品之中。李光裕為世界所帶來的每一個形象,都表現出無以名狀的個人轉變的時刻,這些轉變帶領我們更進一步體驗到世界是神聖的。
在園子的四處擺放著許多人體不同部位的雕塑,我們停下腳步最先看到的是《凝III》(1995年):一個比例勻稱倚在右手上的頭部。和李光裕的所有作品一樣,它體現出李光裕精湛的鑄造技術。不過它的精緻細節以及形式表現的細微精確,才是真正展示大師風範之所在。手的指尖溫柔地蜷曲,如花瓣似的親切地擁簇並支撐安放其上的頭部。面部表情寧靜,表面的銅綠散發出一種沈著和寧靜的聯想,更強化了這份靜謐。作品被安置在一個微型瀑布的背景下,精準地捕捉到「佛性」的概念。這是李光裕對至福的表達,也許正是這種至福之感,增添了一個覺悟者被問到「你是誰?」,而簡單回答:「我是清醒者」的悠然表情。
這種介於花園景色的短暫以及意象永恆之間的和諧,完美傳達了李光裕的一種典型藝術本質:頌揚純淨的心靈,是世界良善的根源。儘管看著作品裡所捕捉到的沉靜表情,帶著一絲似乎來自美妙夢境的微笑,我們不禁懷疑,在現今社會裡,這是否只是個是美好的想望。當今全球化秩序乃是建立在利用人類慾望以及獎勵競爭而過度發展的消費主義之上,無論在任何方面,無知和侵略的循環將永遠存在。我們都受制於普遍性的神經官能症。只要是市場仍充斥著追求富裕物質生活的最新「機密」,對於我們人類和整個地球而言,痛苦的指數將不斷地上升。就其角色而言,李光裕並非過著遺世隱遁的生活,而是致力於有紀律的生活:瞭解世界大事,卻保持適當距離。
當我們繼續漫步花園時,發現自己好像迷失在一個瀰漫午後露水的深谷中,難以判斷前方的路是否還能繼續前進或者是會跌落深谷。我們不禁想到:不也正是這種對未來的未知性,讓人類擁有好奇和冒險的精神,但也可能導致恐懼與傷害。即使我們的智能瞭解一切是不確定的,我們仍傾向於尋求安全,而避免毫無事實根據的情況。我們開發大量的附屬品,無論是關於物質事物和物質關係,亦或是關於思想、意見和計劃,一切使我們漸漸地遠離真正的智慧…我和我的同伴彼此相顧,彷若在確定彼此之間有同樣的想法。李大師則是微笑不語:或許他是唯一知道怎麼回事的人。
樹林間出現一個大型的雕塑,名為《二葉松》(2008年),它描繪了兩隻手-右手從基座向上伸出,左手由天而降,彼此指尖相觸。兩手彼此平衡而完美和諧,宛若交織在無限的能量交換中。在佛教的傳統裡,儀式手勢或手印一向是內心感受、心靈狀態或修悟者契入諸法實相的視覺表達。每一特定手指的接觸指涉了身心的本質。我們在這無限循環的接觸裡,無論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或是自己和另一個更高的自我(真理、神、無限或自然)之間的連結,我們都被提醒著:透過意識的不斷進化,慈悲得以包容所有差異。在李光裕住所附近的花園裡,還有一個名為《合》的雕塑(2000年),兩個杯形的手掌,掌口朝下,手指牢牢地交織在一起。通常當我們想要表達深切感情時,我們會本能地扣攏雙手觸摸胸前。在佛教修行裡,雙手合十置於胸前,表示體認到與萬有存在的相互聯繫。李光裕的雕塑以藝術冥想的形式喚醒人類內在的同情心。這是一個堅定信念的強力宣言,世上還有一個更和諧、關愛的存在方式-一個屬於自己而得以與他人共享的世界。而也正是慈愛心無所不包的現存性和開放性,讓李光裕的藝術在當今世界有其獨特效力以及適切性。
當你在沉思李光裕的作品時,會不自覺地想到我們都擁有相同的本性,因此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得以為彼此培養出真實的情感。這種親近的關係,通常需經歷過某種危機,並跨越已知的邊界。李光裕在他豐富的人生經歷裡,曾發現自己多次失去了生命的確定性。但他不是抗拒它,而是學會了擁抱這種不安。這種不知生命為何如此開展的因素,已經成為了他的創作伴侶。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表達了他對意義、真理和純粹知覺的追求: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李光裕的非凡創造成果,不僅見證了他的最高技藝,也體現了他不斷克服障礙以完成精神目標的堅韌意志。
花園已漸有涼意,光線變得更加昏暗。李光裕告訴我們,到了品嚐芳香的台灣茶的時刻,於是帶著我們抄捷徑回到處所。在等候烹茶期間,文森和立心忙著在工作室裡拍照。李光裕向我揮揮手要我跟著他:而我們不需要翻譯。在房子較私密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聖地,藝術家每天都要花一點時間在這裡。那是一個私人的空間,裡面充滿了宗教的器物和多年來在旅行中所收集的紀念品。他邀請我進入,兩人共享了幾分鐘的沉默。這是個特別的日子,我們都微笑了:那是一種心照不宣的了然於心,一種熟悉,在這既短暫又永恆的生命時刻裡。
參考資料
Barrett, W. Ed. (1996) Zen Buddhism: selected writings of D. T. Suzuki New York: Image Books
Eliade, M. (1978) A history of Religious Ideas, vol. 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rdhaus, T; Shellenberger, M. (2007) Break Through: From the Death of the Environment to the Politics of Possibility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mith, H. (1991) 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Wilber, K. (1996)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 Boston: Shambh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