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夫.庫克 (1959-)

Christopher COOK

在印度生活的兩年時光,改變了庫克的繪畫方式。他從原先西方式的構圖和色彩,轉向更具觸感與親密感的實踐;而印度瓦拉納西沙畫,則給予他轉向單色石墨畫的靈感。這些「石墨畫」迅速地在國際上受到關注,並被多個重要藝術機構收藏,也獲得包括利物浦「約翰.摩爾斯繪畫獎」在內的數個重要獎項。

《覓者——克里斯多夫.庫克》展覽論述

對英國藝術家克里斯多夫.庫克來說,「覓者」一詞所形容的是他的生活態度,也是其繪畫過程中的關鍵面向之一。在庫克的創作生涯中,他持續探索自然和人為環境中,從微觀的到宇宙中新奇、激進的面向,藉此回應不同哲學想法、美學原則和極為人性化的情感真實。
克里斯多夫.庫克

對英國藝術家克里斯多夫.庫克來說,「覓者」一詞所形容的是他的生活態度,也是其繪畫過程中的關鍵面向之一。在庫克的創作生涯中,他持續探索自然和人為環境中,從微觀的到宇宙中新奇、激進的面向,藉此回應不同哲學想法、美學原則和極為人性化的情感真實。他因為國際展覽機會而得以造訪新的文化和情境,最常前往美國和英國,也曾造訪中國、日本及歐陸。庫克也進行長期的藝術家/學者駐村和調研旅行。在一次探訪印度的旅途中,他的創作從高色調繪畫,轉向目前發展的獨特液體石墨創作。這種單色調創作,在圖像成形的過程中,帶給他一種推測式的自由。也因此,以「覓者」一詞來形容其創作方法也很適切:他的創作方法源於20世紀初的超現實主義,當時的畫家們因受到攝影發明的壓力,希翼以超現實主義,自無意識中尋找新題材。庫克將超現實主義手法改編成自己的創作方法,在引人注目的圖像中融合創造、意外、預示等元素。藝術家曾說,這樣的手法讓他對自身的藝術家身分保有警覺和意識,並持續產生意象流,這些意象衍生自現實世界,卻又以料想不到的方式,在想像中浮現。

 

「覓者」同時也符合藝術家創作中的某些主題,展出的部份圖像讓人想到朝聖之旅,有時是與知識淵博的人對話(藝術家近期的波斯細密畫中描繪的神秘主義者或大師,也將踏上內在尋覓的過程)。此外,「覓者」也指涉一個愈發監視導向的社會和軍隊,這在庫克於臺灣所創作的作品中也可觀察到。這類社會政治性的主題可能在相同的即興方法中浮現,但在呈現上,包含更多細節和更明確的方式。這種透過想像轉化真實世界的內容及二者間的相互影響,正是庫克創作的核心動態及主要論述。

 

臺灣觀眾能在其作品中,清楚看到東方水墨畫傳統的影響,一部份是因為作品以單色呈現的緣故,但另一部份是因為石墨媒材在使用礦油精稀釋後,會產生一種墨水般的質地。另一個能看出東方傳統影響的地方,則是作品中的流動感及明顯的即興痕跡,這通常是運用非傳統工具製造出來的。然而,庫克也經常指出,這種東方繪畫傳統的影響,其實是他進行單色作畫多年後才出現的。他也談到看似隨興所至的表象可能並非真實。從石墨媒材的輕薄度及庫克創造痕跡的方式可推測,其作品的形成是非常快速的——而有時的確是如此——但更常出現的情況是,作品圖像必須經歷一連串的反覆「彩排」。在每一次嘗試的版本中,藝術家探索圖像和主題的不同配置,而這也經常破壞繪畫痕跡或構圖的流動感。每當發生這種情況,庫克就將圖像抹除(他會刻意在光滑而不吸墨色的基底層上創作),再重新開始。對他來說,這種在工作室中看似徒勞的時間,猶如為了邁向圖像最終「演出」而做的準備或彩排。有時這種彩排會持續數日、數週之久,一直到他終於能捕捉到心中的圖像。在這種他稱之為「專注下的不滿足」中,即是本次展覽標題所欲揭示的意涵——雖然圖像可能看似流暢而隨興,但它經常是在辛苦努力、長時間尋覓下,才終能識得的。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