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夫.庫克 (1959-)

Christopher COOK

在印度生活的兩年時光,改變了庫克的繪畫方式。他從原先西方式的構圖和色彩,轉向更具觸感與親密感的實踐;而印度瓦拉納西沙畫,則給予他轉向單色石墨畫的靈感。這些「石墨畫」迅速地在國際上受到關注,並被多個重要藝術機構收藏,也獲得包括利物浦「約翰.摩爾斯繪畫獎」在內的數個重要獎項。

易變的創造

克里斯多夫.庫克近期的液態石墨紙質作品,看似沉靜無波,卻又令人不安。它們似乎源自現代性的經歷和體會,但又很難立即斷言其產生的方式;它們呈現特定而非簡化後、如風景畫般的事件,但仔細觀察,卻又無法確定其中細節實際上所詮釋或再現的對象。
伊恩.杭特

克里斯多夫.庫克近期的液態石墨紙質作品,看似沉靜無波,卻又令人不安。它們似乎源自現代性的經歷和體會,但又很難立即斷言其產生的方式;它們呈現特定而非簡化後、如風景畫般的事件,但仔細觀察,卻又無法確定其中細節實際上所詮釋或再現的對象。地心引力在此若有似無,而圖像的觀看視角也可能轉移或翻轉。黑與白奇異地成為刺眼光線與熱度的暗示。多種繪畫傳統(象徵主義式平面藝術、中國文人畫、波斯細密畫)互生交融,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作品創作於當代而非過去,觀者所見正是某種複雜又具即時性的創作。而作品異常堅硬的紙面基底,則讓液態的記號顯得易變而不定。

 

易變性(volatility)的討論似乎是個不錯的開始。藝術家使用的材料,如石油性溶劑等,會快速地揮發,而這類情況則充滿易變,可能在觀察的當下持續發展或變化。觀者無法確定所觀察之物為何,但它似乎重要到必須加以理解,並非僅僅是遊戲而已。這些圖像在製造上依賴的是運氣,絕不是對其最終效果的絕對感受。

 

雖然作品尺幅相對不大,對選擇觀看這些圖像,或參與其中可能空間的共構想像的觀者來說,它們卻暗示著危險,形似陷阱,或至少是某種確定性。大面積的塊狀和混合,呈現意料之外的浮動感,讓光得以從底下透出。作品中實際存在地景及依此類地景而生的人造結構(露台、小徑、鷹架、繩子),但它們卻幾乎不具任何連貫性,無法形成觀者能完整辨識、使其能進入的空間。這些圖像的創造展現出一種讓人敬畏的圖像智慧,它所視之物皆無法帶來最終的滿足,反而暗示著當代空間和地方在詮釋上的真實難題。其中所浮現的藝術家詮釋,無論是汙漬、抹痕、記號等方式,為觀者的詮釋行為提供了一種模式,讓觀者能一探藝術家選擇發展或留下的東西。

 

日本藝術家川俁正(Tadashi Kawamata)的作品總能讓庫克能有所共鳴。川悞以瘋狂且即興組成的木質結構,暗示城市空間中的走道、樹屋和騷動狀態,讓人想起(但並非重覆)傳統日本思維中人類介入自然下的微妙平衡。這種介入產生出比單純混亂更為複雜的情景,看似崩壞卻又同時在建構。其作品以集體、熟練的方式呈現,但又彷彿是被其佔據的理性空間所排拆的瘋狂存在。這種輕鬆與嚴肅、建構思維和解構思維的共存,與庫克奮力創造的曖昧圖像有所連結。庫克作品中缺席的連貫性不單只是風格手法,其中可觀察、掌握、呈現我們眼前的是衝突觀點和價值的相互滲透,猶如代表這個時代的幻象及我們所創造(及被迫觀看其生成)的物質世界。關於其作品,我最初在筆記中寫下的便是:「若這呈現的是災難,那就來好好來看看它吧。」而關於「輕鬆」這個主題,藝術家也寫到:「這些繪畫是難題上的拉扯,那種輕鬆感,無論多讓人渴望,並非總是能企及的。」能沒有必要壓力的輕鬆生活,也許是人心之所嚮,但我們卻也總在工作情境中、在無可避免的壓力和在良心作遂下,對這種渴望的感受最為強烈。輕鬆生活的想法代表的不是消沉退縮或模稜兩可:對當前全球化情境下的刺激和複雜,庫克的圖像很明顯地抱持開放的態度,而也許正是圖像中那隱約的道德面向,使庫克的作品對當下開放的模式,顯得具有歐陸(或者說是英國)的性格。

 

伊恩.杭特先前任教於倫敦金匠學院,現為自由藝術、建築作家。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