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雕刻家約翰梅森(John Mason,1927-)曾經以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名作<睡著的謬思Sleeping Muse,1910>為對象,創作了同名作品,傳達個人對雕刻史的回應,演繹了後現代思潮下的美學關懷。
延續相似的研究路徑,梁海莎的石雕作品也表現了歷史閱讀下的創作思考,將藝術感知逐步闡釋出來。作品<黑與白>探討了材質差異對視覺造形的影響,試圖突破抽象雕刻的語言侷限。
這種後現代模式的歷史連結建立了梁海莎的創作美學,讓作品中的具象意識更強烈,形式語言更富象徵性,也更能述說年輕女性的生命感知。
作品<如水>將白色石雕放置在水景中央,再現希臘神話中的感性意象。以維納斯自海中貝殼誕生,以及水仙(西瑟斯Narcissus)的臨水照映,投射心中的美麗懷想和孤芳自賞。
石雕作品<春>三件一組,或立或躺,陳列在戶外造景,有如群舞。這件作品挪借了文藝復興畫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的名作 <春Allegory of Spring,1482>的三美神形象,言說年輕女性的美德價值 : 美麗、貞淑和歡悅。這件作品也與宋代錢選的畫作<牡丹蝴蝶圖軸>中的三朵白卉佈局相似,顯見關於美麗女性的讚頌,隔代千年、始終如一。
東方造形美學的確可以在梁海莎的創作中得到關注環節。石雕<萌>以開放不一的苞葉,表現迎風而立的姿態,傳送含苞正放、青春有時的女性呼喚。參看明代陳洪綬的畫作<花鳥蟲寫生册>,圖中粉紅色心型花瓣的紛紛開落,動態十足的描繪,確實是戀慕的舒放。
材質研究和造形構想在石雕作品<亭>中得到進一步的結合。這件矗立在水中的蓮瓣,以獨立、深色、堅硬的造型表達女性意志,投射出創作者的個人性格和精神狀態。對照齊白石<墨荷>中的老練沉穩,年輕藝術家的雕刻線條剛直不屈,書寫出另一種東方情趣。
春蕾―梁海莎的石雕藝術
美國雕刻家約翰梅森(John Mason,1927-)曾經以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名作<睡著的謬思Sleeping Muse,1910>為對象,創作了同名作品,傳達個人對雕刻史的回應,演繹了後現代思潮下的美學關懷。
延續相似的研究路徑,梁海莎的石雕作品也表現了歷史閱讀下的創作思考,將藝術感知逐步闡釋出來。作品<黑與白>探討了材質差異對視覺造形的影響,試圖突破抽象雕刻的語言侷限。
這種後現代模式的歷史連結建立了梁海莎的創作美學,讓作品中的具象意識更強烈,形式語言更富象徵性,也更能述說年輕女性的生命感知。
作品<如水>將白色石雕放置在水景中央,再現希臘神話中的感性意象。以維納斯自海中貝殼誕生,以及水仙(西瑟斯Narcissus)的臨水照映,投射心中的美麗懷想和孤芳自賞。
石雕作品<春>三件一組,或立或躺,陳列在戶外造景,有如群舞。這件作品挪借了文藝復興畫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的名作 <春Allegory of Spring,1482>的三美神形象,言說年輕女性的美德價值 : 美麗、貞淑和歡悅。這件作品也與宋代錢選的畫作<牡丹蝴蝶圖軸>中的三朵白卉佈局相似,顯見關於美麗女性的讚頌,隔代千年、始終如一。
東方造形美學的確可以在梁海莎的創作中得到關注環節。石雕<萌>以開放不一的苞葉,表現迎風而立的姿態,傳送含苞正放、青春有時的女性呼喚。參看明代陳洪綬的畫作<花鳥蟲寫生册>,圖中粉紅色心型花瓣的紛紛開落,動態十足的描繪,確實是戀慕的舒放。
材質研究和造形構想在石雕作品<亭>中得到進一步的結合。這件矗立在水中的蓮瓣,以獨立、深色、堅硬的造型表達女性意志,投射出創作者的個人性格和精神狀態。對照齊白石<墨荷>中的老練沉穩,年輕藝術家的雕刻線條剛直不屈,書寫出另一種東方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