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都在奔向與其相反的地方…」
——查理斯.狄更斯《雙城記》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敘述了他所處的那個矛盾的、鮮活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中,人們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它既來自於它自身的歷史沿襲,也不斷的接受著當下不斷發生的改變。「雙城記」做為此次陸先銘和郭維國雙個展的歷史隱喻,所指涉的正是在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以及存在的可能。
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理想的社會或者家園,這種理想往往是對一種積極模式的尋求。在此次展覽中,陸先銘和郭維國的共同展出,正是對人的生存語境和現實遭遇的探討,兩位藝術家從上世紀80年代始終從臺灣本土的現實社會所發生的變遷出發,以審視的態度將社會問題轉為藝術語言的表達動力。或者說,陸先銘和郭維國在通過藝術的方式對現實的回應過程中,都涉及到社會空間、歷史空間、文化空間對個體的擠壓,以及這種擠壓所導致的變異。
在藝術手法上,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具有極強的象徵性,對形象、空間、符號的錯置與混合,通過戲劇化和場景化的方式將現實中的事物進行再次編排,從而使得現實問題集中化,物與物之間構成了一種新的張力關係,這種關係既構成了一種藝術風格的獨特性,也將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再次深入。
無論是陸先銘還是郭維國,此次展覽都試圖勾勒出一個關於臺灣社會發展的線索,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之中,臺灣本土所映射出的關於人的困境、生存的困境。他們都指向在現實之外的理想家園,關於這個時代的種種切片,人與社會的沉浮、個體與群體的失落和幻想,那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改變。
陸先銘:浮城過影
城市是每一個現代人所生存的特有空間,它承載著現代人的文明成果,也承載著夢想與失望。沒有一座城市只是建築,每一座城市都是由無數鮮活、曲折的個體共同組成。
在陸先銘的作品中,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不斷顯現。路橋系列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開始,他將目光聚焦於這座城市中崛起的現代建築紀念碑。這個工業化的產物象徵著一座城市的精神,然而在這個宏大敍事的現代精神背後,陸先銘將視角拉回這座城市的主體,城市中的人與光陰的變遷。現代化加快了人的生活便捷能力,也加快了現代經濟的高速運轉,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似乎都成為勢不可擋的必然趨勢。在這個趨勢背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榮耀背後,無數個體仍然經歷、承受著自身的流變。
一個偉大的時代的出現,必然是無數個體默默的付出。陸先銘作品中的那些原住居民或是城市流民,一方面作為現代城市的付出者、參與者、受惠者;另一方面又在遭遇這種變遷所帶來的不安、動盪與失落。現代速度使得人們的時間被縮短,人們在應接不暇中經歷著劇烈的動盪,時間被濃縮為效益,個體成為集體利益的工具。事實上,陸先銘的作品正是從這種雙向的矛盾出發,這種高速發展模式的未來是什麼?它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意味著 什麼?它和歷史文明之間如何延續?誰來承擔這些延續之間的斷裂?
陸先銘使用了一些現代城市中特有的材料,例如不鏽鋼、霓虹燈、鋼鐵板等,這些材料作為文化的雙向性存在,在視覺系統和物質中,不鏽鋼的反光特性和光滑表面與繪畫顏料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關係;寬虹燈的閃亮、電子光感和沉悶、壓抑的畫面色調構成了一種極大的反差;鋼鐵板組成的底座或者是畫面的外框,沉重的、毫無溫度的材質在無形中壓迫著畫面中的人物。在文化系統中,這些物品又象徵著現代科技的成果與重大變革,它隱喻著現代精神的剛毅與創新精神,同樣也標示著一座城市的堅固與永恆。在這些豐富的悖論關係之中,陸先銘用戲劇化的手法使得作品在空間形態上具有了一種特殊感染力,將那些真實存在的,但又因種種尷尬而無法直視的現實,通過視覺化的手法交付於觀眾。
當觀眾開始進入陸先銘作品中的場景時,畫面中天空似乎帶著某種時間或是歷史的流動性不斷湧動,而巍然不動的陸橋和現代化建築似乎像是不朽的豐碑。然而在這種戲劇化的場景之中,那些城市流民或是老人卻正經歷著這些變化,他們似乎不知所從,也無處安放,他們就這樣孤獨而又無法磨滅的在城市中漂浮。這些無名者成為了陸先銘的主要關注對象,它象徵著在這個城市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充滿野心的積極時代中的邊緣人群和孤獨者。陸先銘在此次展覽中的裝置作品,那些正在「生長」的柱子,參雜著各種材質,它屹立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而在歷史的大潮中,人們沿著這些生長的道路走向遠方,他們有的留下了英雄般的背影,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只能停留著原地。無論是現代化的崛起,還是城市的豐碑,或是無數個體,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泥沙俱下,它襲捲著無數人的希望和失望朝著未知的遠方湧動。
然而,在這個城市的角落,那些生動而又真實的個體身上,我們卻看到任何一個時代的矛盾與荒誕最終都要由個體來承擔,它對每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個體的影響是結實的、沉痛的、也是有力的。當我們走過那幾扇鏡門,兩邊的窗景,我們似乎有些恍惚,哪些是真實?哪些又是藝術家的創作?在此刻在此地,每個人都是一座城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下略)
雙城記——陸先銘、郭維國雙個展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我們都在奔向與其相反的地方…」
——查理斯.狄更斯《雙城記》
狄更斯在《雙城記》中敘述了他所處的那個矛盾的、鮮活的時代。在那個時代中,人們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它既來自於它自身的歷史沿襲,也不斷的接受著當下不斷發生的改變。「雙城記」做為此次陸先銘和郭維國雙個展的歷史隱喻,所指涉的正是在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現實以及存在的可能。
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理想的社會或者家園,這種理想往往是對一種積極模式的尋求。在此次展覽中,陸先銘和郭維國的共同展出,正是對人的生存語境和現實遭遇的探討,兩位藝術家從上世紀80年代始終從臺灣本土的現實社會所發生的變遷出發,以審視的態度將社會問題轉為藝術語言的表達動力。或者說,陸先銘和郭維國在通過藝術的方式對現實的回應過程中,都涉及到社會空間、歷史空間、文化空間對個體的擠壓,以及這種擠壓所導致的變異。
在藝術手法上,兩位藝術家的作品都具有極強的象徵性,對形象、空間、符號的錯置與混合,通過戲劇化和場景化的方式將現實中的事物進行再次編排,從而使得現實問題集中化,物與物之間構成了一種新的張力關係,這種關係既構成了一種藝術風格的獨特性,也將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再次深入。
無論是陸先銘還是郭維國,此次展覽都試圖勾勒出一個關於臺灣社會發展的線索,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之中,臺灣本土所映射出的關於人的困境、生存的困境。他們都指向在現實之外的理想家園,關於這個時代的種種切片,人與社會的沉浮、個體與群體的失落和幻想,那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改變。
陸先銘:浮城過影
城市是每一個現代人所生存的特有空間,它承載著現代人的文明成果,也承載著夢想與失望。沒有一座城市只是建築,每一座城市都是由無數鮮活、曲折的個體共同組成。
在陸先銘的作品中,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不斷顯現。路橋系列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臺灣的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開始,他將目光聚焦於這座城市中崛起的現代建築紀念碑。這個工業化的產物象徵著一座城市的精神,然而在這個宏大敍事的現代精神背後,陸先銘將視角拉回這座城市的主體,城市中的人與光陰的變遷。現代化加快了人的生活便捷能力,也加快了現代經濟的高速運轉,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似乎都成為勢不可擋的必然趨勢。在這個趨勢背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榮耀背後,無數個體仍然經歷、承受著自身的流變。
一個偉大的時代的出現,必然是無數個體默默的付出。陸先銘作品中的那些原住居民或是城市流民,一方面作為現代城市的付出者、參與者、受惠者;另一方面又在遭遇這種變遷所帶來的不安、動盪與失落。現代速度使得人們的時間被縮短,人們在應接不暇中經歷著劇烈的動盪,時間被濃縮為效益,個體成為集體利益的工具。事實上,陸先銘的作品正是從這種雙向的矛盾出發,這種高速發展模式的未來是什麼?它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意味著 什麼?它和歷史文明之間如何延續?誰來承擔這些延續之間的斷裂?
陸先銘使用了一些現代城市中特有的材料,例如不鏽鋼、霓虹燈、鋼鐵板等,這些材料作為文化的雙向性存在,在視覺系統和物質中,不鏽鋼的反光特性和光滑表面與繪畫顏料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關係;寬虹燈的閃亮、電子光感和沉悶、壓抑的畫面色調構成了一種極大的反差;鋼鐵板組成的底座或者是畫面的外框,沉重的、毫無溫度的材質在無形中壓迫著畫面中的人物。在文化系統中,這些物品又象徵著現代科技的成果與重大變革,它隱喻著現代精神的剛毅與創新精神,同樣也標示著一座城市的堅固與永恆。在這些豐富的悖論關係之中,陸先銘用戲劇化的手法使得作品在空間形態上具有了一種特殊感染力,將那些真實存在的,但又因種種尷尬而無法直視的現實,通過視覺化的手法交付於觀眾。
當觀眾開始進入陸先銘作品中的場景時,畫面中天空似乎帶著某種時間或是歷史的流動性不斷湧動,而巍然不動的陸橋和現代化建築似乎像是不朽的豐碑。然而在這種戲劇化的場景之中,那些城市流民或是老人卻正經歷著這些變化,他們似乎不知所從,也無處安放,他們就這樣孤獨而又無法磨滅的在城市中漂浮。這些無名者成為了陸先銘的主要關注對象,它象徵著在這個城市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充滿野心的積極時代中的邊緣人群和孤獨者。陸先銘在此次展覽中的裝置作品,那些正在「生長」的柱子,參雜著各種材質,它屹立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而在歷史的大潮中,人們沿著這些生長的道路走向遠方,他們有的留下了英雄般的背影,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只能停留著原地。無論是現代化的崛起,還是城市的豐碑,或是無數個體,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泥沙俱下,它襲捲著無數人的希望和失望朝著未知的遠方湧動。
然而,在這個城市的角落,那些生動而又真實的個體身上,我們卻看到任何一個時代的矛盾與荒誕最終都要由個體來承擔,它對每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個體的影響是結實的、沉痛的、也是有力的。當我們走過那幾扇鏡門,兩邊的窗景,我們似乎有些恍惚,哪些是真實?哪些又是藝術家的創作?在此刻在此地,每個人都是一座城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