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平穩而務實,是陸先銘一慣的創作風格與行事特色。他有著某種中產階級小康穩健的情感以及對於生活的思考,有種理性建構創作過程,以及務實的社會性格特質。他用他的畫作反映這個社會與他生存的都會,他的人生也是這個大社會底下一個例證。
「許多藝術家的創作與人,感性的成分重。但是我始終是理性占了大部分。」陸先銘說:「我的藝術用來反映社會現實,我的眼睛見到的,心裡感受的,如何轉換成圖像,整個過程都是一個理智的處理。」
陸先銘出自一個台北典型的小康外省家庭,父親是軍人,母親則是銘傳小學的老師。陸先銘從小喜歡畫畫,小時後功課不錯,雙親的管教相當開通,陸先銘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穩定與安全感。陸先銘上了及人中學,國中功課開始一落千仗,年少好玩,與一群同學翹課打彈子、看電影,功課吊車尾,考不上什麼高中。連私立高中都考了好多間沒考上,因此轉去考延平中學。延平中學的錄取名單上他還是候補的。沒想到進了高中,第一年英文就被死當,留級了。但是,他們班的美術老師注意到陸先銘在繪畫方面的天份,告訴他,出了社會與人競爭激烈,如果陸先銘有什麼地方比人條件好,就是他在美術上的天份高過其他人,如果往這方面發展會有所成就。
陸先銘說,如果不是這位美術老師點醒自己,自己恐怕就會過著徬徨不知方向地繼續下去。「那時候的感覺就是一直唸書,卻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因此,一點讀書的衝力動機都沒有,直到聽了這番話,他開始努力用功。他開始有了目標努力,跑去問應英文老師自己該怎麼樣準備聯考英文才行。老師直接地告訴他「放棄」兩個字,讓他在英文課有特權讀別科的書。但是,陸先銘還是用功地,應屆考上文大美術系。
那段拼了命用功要讓自己考上美術系的日子,對於現在的陸先銘來說還是感觸深刻的一段,平穩的他提起這段經驗時眼框泛紅說「讀書真的好辛苦」。年輕的他處在成才追求自己理想的渴望,家人的期待以及萬一考不上以前就白費的壓力中。他記得聯考考三天,他讀社會組考期是其中的第一與第三天。他記得第二天在家中溫書,為了不讓自己睡著,於是蹲坐在椅背上讀,因為打了瞌睡一定會掉下去。父親見到兒子這般也不忍地勸他睡一下再起來讀。陸先銘卻告訴自己「如果多睡一下,就可能多睡一年」。
「我的性格一直就是這樣,一旦有了目標,就會有強烈的責任感。」
陸先銘說,他每階段的創作其實全都圍繞著人這一個主題。
陸先銘在大三獲得雄獅新人獎,一九八二年自文大美術系畢業。退伍後的一九八五年陸先銘在嘉仁畫廊開了第一個個展,當時他所採取的是平面繪畫與裝置兼具的手法。但是,務實的陸先銘認為,裝置所需耗費的經費大,自己在創作上可能面臨難以持續的壓力,而當時的大環境對於裝置藝術的接受度也不高。因此他採取了平面繪畫,「因為以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力,在持續上是比較可行的。」
陸先銘早年大學與初入社會的表現,從一九七九年到八七年間,他認為自己經歷的是藍色時期與批判期。早期的作品青澀之中,已經見到對於環境的好奇關懷。學生時期畫風世清冷的,進入批判的階段後,面對當時解嚴前後社會能量的蓬勃待發,剛出社會的他將目睹的雜亂現象與年輕血氣方剛的創作欲融合,畫面市濃烈的油彩堆疊與控訴,人的臉孔肢體凶悍扭曲。一九八七年開始他創作「螞蟻人」系列,結婚不久的陸先銘將自己在現實中的挫折與無力感呈現出來,畫中的每個人都像螻蟻,在隧道中排隊前行,在受宰制體制中沒有自我意志地生活,沒有自我的存活。
但是,真正讓陸先銘在畫壇豎立個人風格的,一直要等到一九九一年至九六年「陸橋」系列。
陸先銘的「陸橋」系列中,見到當時台北都會興起眾多建築物的工地,以及外位興建中大量的環快道路、高架橋、捷運等興建中景觀。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建築物與都市規劃興建,逐步地佔據過去習以為常的城市環境。他用厚重的直線堆疊圖法,大量運用畫刀操作,表現出那種粗糙浮雕一般的肌理,一種工業之中的既冷又隱含可能爆發力的環境。陸先銘在這個系列從過去情緒性的表現,走向理性的社會紀錄。
為了生活常騎著機車在台北街頭奔波的陸先銘說,民國七十八、九年的時候,在路上不太會見到賓士車。但是在九0 年代初期,忽然覺得一下子路上冒出大量的賓士,每個經過的地方,都有陸橋、房子等等各式各樣的建築在興建中,到處都是敲敲打打乒乒乓乓的聲音。在路上跑,一下子發現這個都市變化得好快。
陸先銘想要紀錄這些親身目睹的變化。他到環快、高架橋、濱江街還有新生高架橋等等工地拍照參考,在畫面中重新建構這些建築中的不同角度。「我的心是被撞擊的,只想趕緊將這些變化畫下來。」
創作「陸橋」系列時,陸先銘儘管使用的技巧外放粗獷,但是整線出來的是理性疏離的氣氛。儘管這一系列的畫面中沒有任何人物的存在,但是畫面中深刻的感受,就是都會的人群面對大量興建的工業與建築,那份陽鋼之中,其實隱藏著著人的期待與疏離,人的空間退讓給建設,又期待從其中得到什麼的拉距。
陸先銘「陸橋」系列表現傑出,當時的藝術界也因為大環境富裕而生氣盎然。陸先銘的生活較為寬裕穩定。台灣畫壇也就在這個時候突飛猛進,美術館亟欲與國際接軌,從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度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引起國際化的討論話題,一直到現在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上的活動接觸多元頻繁。陸先銘當時也曾經是被看好的進入國際舞台的青年藝術家,但是種種機緣讓他與當年這些國外的雙年展等活動失之交臂。
陸先銘說,沒搭上這波雙年展列車,自己失落難免,但是仔細想想「所謂與國際接軌指的就等同於參加雙年展這回事嗎?」
陸先銘看清雙年展機制中,藝術家被評審、策展人撿選的這種模式,看多了下來心情清明,「我反對為了迎合這些口味去刻意追流行,我也反對為了這些事刻意轉變自己的創作型態」。
陸先銘八0年代末加入以文大美術系為主本地藝術家的台北畫派,經歷了畫派的風光期,也經歷畫會的解算,以及九0年代中期過後台北畫派成員重新以悍圖社的名稱出現。陸先銘說,五月東方搞現代藝術,大量引進西方的抽象表現方式,七0 年代又整個風行照相寫實,八0年代以台北畫派為主的本地藝術家崇尚新表現。他說記得一次後來台北畫派開會的時候,大家曾經不斷地追問討論,九0年代的主流會是什麼?
「我心裡那時就想,難道未來是要一直追潮流嗎?」 「我對自己有自信的,尤其在『陸橋』系列之後,我認為自己沒有白活。」陸先銘說:「我只要鎖定自己該做的東西就好。」
他說,自己是理性的,沒有那些同儕藝術家可能產生的徬徨,他也見過許許多多人在不停地追逐。「想想本來藝術界就是社會的一角,什麼樣的角色人物都有,自己做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
生活的壓力偶而來襲,陸先銘在一九九五年開始進入了「人物」系列的創作。在這個系列中,陸先銘鎖定的是社會邊緣、夾縫中生活的小人物。相較於「陸橋」的手法猛烈,在「人物」系列中陸先銘回到寫實的技法。畫面一面黑灰色調,背景一片單調虛冷,只有描繪細膩的這些佈滿生活軌跡的人物在其中禹禹獨行。
另外,在形式上陸先銘也有所轉變,在寫實的繪畫外,他加入了電子看板走馬燈,在畫面的旁邊滾動電子文字標語。半裝置地,嘗試性地延展畫面視覺得的可能性。
陸先銘畫中的這些小人物,是他家附近賣米糕的老伯、拾荒的老人、路邊見到作小生意的平凡攤販、龍山寺附近的老人與遊民。陸先銘寫實細膩地刻畫他們的臉龐與皺紋,載滿生活壓力的肩膀與腳步,以及這些小人物背後充滿人生歷練的許多故事。畫的明明是在撩亂社會中求取生存的小人物,然而那些撩亂的社會背景在這時被抽空成為虛清。
「我想,創作開始本身就是『人』。」陸先銘說到,他對於人的觀察隨時都在進行著。有時候陪太太逛街,從衣著入時的辣妹,到路邊醜怪的老頭,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會吸引他的眼睛。他喜歡觀看不同人的衣著打扮、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我總是想著這些人被後有著什麼樣的不同生活經驗」。「人一直是吸引我的,有趣的是,醜怪的老頭總是比較吸引我。」
陸先銘的性格,讓他特別關注這些社會金字塔底層人物的生活經驗。這些來自同地方經歷生活風霜的人,總是特別能夠抓住他的視線。這些屬於多數人心情的清冷與無奈。
陸先銘說,藝術是他用來反省台灣社會的媒介。「大家拼命追求政治議題與經濟議題,談情色,談民粹,骨子裡卻鮮少真正面對人與環境的反思,真正面對人的創作」。
陸先銘不只在創作上有鮮明的都會中產階級式的情感與關懷,他的個人生活與情感歷程與生存焦慮,就是一個典型的都會小人物與過渡至中產階級的人物寫照。人隨環境浮盪,在環境中努力卻沒有安全感的疲憊。
「我對自己能夠掌握的部分,就會有自信。像是創作。」
「我的焦慮主要的不在於創作上的,因為那是我可以處理控制的。我的焦慮主要是生活的壓力。」
陸先銘說,一個藝術家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他退伍後,家人曾經要求他去修教育學分,因為家人認為進教職對於生活是比較穩定的保障,陸先銘拒絕。他開了間畫室,學生不多,總是入不敷出。後來有機會到復興美工教了兩年書。由於學校的學生關係,那時候他畫室的學生多了起來,收入也比較好。但是,這樣子學校與畫室教畫兩頭的教畫生活,卻影響了自己創作的時間。因此他辭去復興的教職。後來,畫室也停了。到了九0 年代初期,因為藝術市場好,陸先銘的經濟狀況是比較好的。幾年後景氣下滑,畫作的市場也不敢去想了。
他記得自己最糟糕的一段時間,是剛結婚時,他與太太兩人落魄得要命,他先在同學開的公司上班,待遇很差。後來他自己出來接些設計的案子作作,接零碎的案子還常被騙,作了半天結果拿不到錢,也因經濟壓力被迫停了畫筆一下。
「不過,這些年來,面對生活的壓力,焦慮痛苦是有的。但是我從來沒讓自己精神上瀕臨崩潰的臨界點。因為我想得清楚。」
陸先銘不像其他的藝術家,可能追求較為不同於一般人的「藝術家」式的生活型態與情感方式。陸先銘堅決穩定地追求,藝術家的創作以及一份最為平凡中產階級的生活圓滿,家庭。他結婚、生小孩,並極力維持這樣的家庭作為自己的生活模式。
陸先銘的妻子是他剛退伍在復興美工教書時的學生。她在學校不在陸先銘帶的班級裡,但下課後進他畫室學畫。剛好遇到陸先銘常常在學校畫室兩頭教書,又必須創作展覽的忙碌。陸先銘請這位聰慧的學生當畫室助理,逐漸產生了感情。那時陸先銘二十九歲,她的妻子當時十七歲。兩人戀愛後獲得雙方家長的肯定,她畢業後兩人就結婚了,那年陸先銘三十歲。「對我來說,婚姻、家庭和創作一樣,都是一輩子事,什麼問題都要解決。」
他的家人成了他面對生活壓力的支柱,「光是看著妻子與兩個女兒我就會喜悅,儘管生活壓力大,卻絲毫沒有後悔。尤其是女兒過貼著你的感覺,那種喜悅什麼都比不上」。
「作一個藝術家,我的感覺,好的時候就是多賣一兩張畫。壞的呢,我根本不敢去想,反正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了。」不過,陸先銘對於自己的定位,現在反而更為篤定。
「我替台灣美術與台灣社會留下了紀錄。我不想追求形式上的東西,我不喜歡形式上的喧鬧,希望留下一些深沉的反省。人在大環境中浮沉的宿命,如此快速浮面,我想要回到這些東西下面的深層。」
「重要的是我已經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雖然環境不停在轉。」
—陸先銘
理性、平穩而務實,是陸先銘一慣的創作風格與行事特色。他有著某種中產階級小康穩健的情感以及對於生活的思考,有種理性建構創作過程,以及務實的社會性格特質。他用他的畫作反映這個社會與他生存的都會,他的人生也是這個大社會底下一個例證。
「許多藝術家的創作與人,感性的成分重。但是我始終是理性占了大部分。」陸先銘說:「我的藝術用來反映社會現實,我的眼睛見到的,心裡感受的,如何轉換成圖像,整個過程都是一個理智的處理。」
陸先銘出自一個台北典型的小康外省家庭,父親是軍人,母親則是銘傳小學的老師。陸先銘從小喜歡畫畫,小時後功課不錯,雙親的管教相當開通,陸先銘自家庭中得到充分的穩定與安全感。陸先銘上了及人中學,國中功課開始一落千仗,年少好玩,與一群同學翹課打彈子、看電影,功課吊車尾,考不上什麼高中。連私立高中都考了好多間沒考上,因此轉去考延平中學。延平中學的錄取名單上他還是候補的。沒想到進了高中,第一年英文就被死當,留級了。但是,他們班的美術老師注意到陸先銘在繪畫方面的天份,告訴他,出了社會與人競爭激烈,如果陸先銘有什麼地方比人條件好,就是他在美術上的天份高過其他人,如果往這方面發展會有所成就。
陸先銘說,如果不是這位美術老師點醒自己,自己恐怕就會過著徬徨不知方向地繼續下去。「那時候的感覺就是一直唸書,卻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因此,一點讀書的衝力動機都沒有,直到聽了這番話,他開始努力用功。他開始有了目標努力,跑去問應英文老師自己該怎麼樣準備聯考英文才行。老師直接地告訴他「放棄」兩個字,讓他在英文課有特權讀別科的書。但是,陸先銘還是用功地,應屆考上文大美術系。
那段拼了命用功要讓自己考上美術系的日子,對於現在的陸先銘來說還是感觸深刻的一段,平穩的他提起這段經驗時眼框泛紅說「讀書真的好辛苦」。年輕的他處在成才追求自己理想的渴望,家人的期待以及萬一考不上以前就白費的壓力中。他記得聯考考三天,他讀社會組考期是其中的第一與第三天。他記得第二天在家中溫書,為了不讓自己睡著,於是蹲坐在椅背上讀,因為打了瞌睡一定會掉下去。父親見到兒子這般也不忍地勸他睡一下再起來讀。陸先銘卻告訴自己「如果多睡一下,就可能多睡一年」。
「我的性格一直就是這樣,一旦有了目標,就會有強烈的責任感。」
陸先銘說,他每階段的創作其實全都圍繞著人這一個主題。
陸先銘在大三獲得雄獅新人獎,一九八二年自文大美術系畢業。退伍後的一九八五年陸先銘在嘉仁畫廊開了第一個個展,當時他所採取的是平面繪畫與裝置兼具的手法。但是,務實的陸先銘認為,裝置所需耗費的經費大,自己在創作上可能面臨難以持續的壓力,而當時的大環境對於裝置藝術的接受度也不高。因此他採取了平面繪畫,「因為以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力,在持續上是比較可行的。」
陸先銘早年大學與初入社會的表現,從一九七九年到八七年間,他認為自己經歷的是藍色時期與批判期。早期的作品青澀之中,已經見到對於環境的好奇關懷。學生時期畫風世清冷的,進入批判的階段後,面對當時解嚴前後社會能量的蓬勃待發,剛出社會的他將目睹的雜亂現象與年輕血氣方剛的創作欲融合,畫面市濃烈的油彩堆疊與控訴,人的臉孔肢體凶悍扭曲。一九八七年開始他創作「螞蟻人」系列,結婚不久的陸先銘將自己在現實中的挫折與無力感呈現出來,畫中的每個人都像螻蟻,在隧道中排隊前行,在受宰制體制中沒有自我意志地生活,沒有自我的存活。
但是,真正讓陸先銘在畫壇豎立個人風格的,一直要等到一九九一年至九六年「陸橋」系列。
陸先銘的「陸橋」系列中,見到當時台北都會興起眾多建築物的工地,以及外位興建中大量的環快道路、高架橋、捷運等興建中景觀。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的建築物與都市規劃興建,逐步地佔據過去習以為常的城市環境。他用厚重的直線堆疊圖法,大量運用畫刀操作,表現出那種粗糙浮雕一般的肌理,一種工業之中的既冷又隱含可能爆發力的環境。陸先銘在這個系列從過去情緒性的表現,走向理性的社會紀錄。
為了生活常騎著機車在台北街頭奔波的陸先銘說,民國七十八、九年的時候,在路上不太會見到賓士車。但是在九0 年代初期,忽然覺得一下子路上冒出大量的賓士,每個經過的地方,都有陸橋、房子等等各式各樣的建築在興建中,到處都是敲敲打打乒乒乓乓的聲音。在路上跑,一下子發現這個都市變化得好快。
陸先銘想要紀錄這些親身目睹的變化。他到環快、高架橋、濱江街還有新生高架橋等等工地拍照參考,在畫面中重新建構這些建築中的不同角度。「我的心是被撞擊的,只想趕緊將這些變化畫下來。」
創作「陸橋」系列時,陸先銘儘管使用的技巧外放粗獷,但是整線出來的是理性疏離的氣氛。儘管這一系列的畫面中沒有任何人物的存在,但是畫面中深刻的感受,就是都會的人群面對大量興建的工業與建築,那份陽鋼之中,其實隱藏著著人的期待與疏離,人的空間退讓給建設,又期待從其中得到什麼的拉距。
陸先銘「陸橋」系列表現傑出,當時的藝術界也因為大環境富裕而生氣盎然。陸先銘的生活較為寬裕穩定。台灣畫壇也就在這個時候突飛猛進,美術館亟欲與國際接軌,從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度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引起國際化的討論話題,一直到現在台灣當代藝術與國際上的活動接觸多元頻繁。陸先銘當時也曾經是被看好的進入國際舞台的青年藝術家,但是種種機緣讓他與當年這些國外的雙年展等活動失之交臂。
陸先銘說,沒搭上這波雙年展列車,自己失落難免,但是仔細想想「所謂與國際接軌指的就等同於參加雙年展這回事嗎?」
陸先銘看清雙年展機制中,藝術家被評審、策展人撿選的這種模式,看多了下來心情清明,「我反對為了迎合這些口味去刻意追流行,我也反對為了這些事刻意轉變自己的創作型態」。
陸先銘八0年代末加入以文大美術系為主本地藝術家的台北畫派,經歷了畫派的風光期,也經歷畫會的解算,以及九0年代中期過後台北畫派成員重新以悍圖社的名稱出現。陸先銘說,五月東方搞現代藝術,大量引進西方的抽象表現方式,七0 年代又整個風行照相寫實,八0年代以台北畫派為主的本地藝術家崇尚新表現。他說記得一次後來台北畫派開會的時候,大家曾經不斷地追問討論,九0年代的主流會是什麼?
「我心裡那時就想,難道未來是要一直追潮流嗎?」
「我對自己有自信的,尤其在『陸橋』系列之後,我認為自己沒有白活。」陸先銘說:「我只要鎖定自己該做的東西就好。」
他說,自己是理性的,沒有那些同儕藝術家可能產生的徬徨,他也見過許許多多人在不停地追逐。「想想本來藝術界就是社會的一角,什麼樣的角色人物都有,自己做自己的角色就可以了。」
生活的壓力偶而來襲,陸先銘在一九九五年開始進入了「人物」系列的創作。在這個系列中,陸先銘鎖定的是社會邊緣、夾縫中生活的小人物。相較於「陸橋」的手法猛烈,在「人物」系列中陸先銘回到寫實的技法。畫面一面黑灰色調,背景一片單調虛冷,只有描繪細膩的這些佈滿生活軌跡的人物在其中禹禹獨行。
另外,在形式上陸先銘也有所轉變,在寫實的繪畫外,他加入了電子看板走馬燈,在畫面的旁邊滾動電子文字標語。半裝置地,嘗試性地延展畫面視覺得的可能性。
陸先銘畫中的這些小人物,是他家附近賣米糕的老伯、拾荒的老人、路邊見到作小生意的平凡攤販、龍山寺附近的老人與遊民。陸先銘寫實細膩地刻畫他們的臉龐與皺紋,載滿生活壓力的肩膀與腳步,以及這些小人物背後充滿人生歷練的許多故事。畫的明明是在撩亂社會中求取生存的小人物,然而那些撩亂的社會背景在這時被抽空成為虛清。
「我想,創作開始本身就是『人』。」陸先銘說到,他對於人的觀察隨時都在進行著。有時候陪太太逛街,從衣著入時的辣妹,到路邊醜怪的老頭,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會吸引他的眼睛。他喜歡觀看不同人的衣著打扮、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我總是想著這些人被後有著什麼樣的不同生活經驗」。「人一直是吸引我的,有趣的是,醜怪的老頭總是比較吸引我。」
陸先銘的性格,讓他特別關注這些社會金字塔底層人物的生活經驗。這些來自同地方經歷生活風霜的人,總是特別能夠抓住他的視線。這些屬於多數人心情的清冷與無奈。
陸先銘說,藝術是他用來反省台灣社會的媒介。「大家拼命追求政治議題與經濟議題,談情色,談民粹,骨子裡卻鮮少真正面對人與環境的反思,真正面對人的創作」。
陸先銘不只在創作上有鮮明的都會中產階級式的情感與關懷,他的個人生活與情感歷程與生存焦慮,就是一個典型的都會小人物與過渡至中產階級的人物寫照。人隨環境浮盪,在環境中努力卻沒有安全感的疲憊。
「我對自己能夠掌握的部分,就會有自信。像是創作。」
「我的焦慮主要的不在於創作上的,因為那是我可以處理控制的。我的焦慮主要是生活的壓力。」
陸先銘說,一個藝術家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他退伍後,家人曾經要求他去修教育學分,因為家人認為進教職對於生活是比較穩定的保障,陸先銘拒絕。他開了間畫室,學生不多,總是入不敷出。後來有機會到復興美工教了兩年書。由於學校的學生關係,那時候他畫室的學生多了起來,收入也比較好。但是,這樣子學校與畫室教畫兩頭的教畫生活,卻影響了自己創作的時間。因此他辭去復興的教職。後來,畫室也停了。到了九0 年代初期,因為藝術市場好,陸先銘的經濟狀況是比較好的。幾年後景氣下滑,畫作的市場也不敢去想了。
他記得自己最糟糕的一段時間,是剛結婚時,他與太太兩人落魄得要命,他先在同學開的公司上班,待遇很差。後來他自己出來接些設計的案子作作,接零碎的案子還常被騙,作了半天結果拿不到錢,也因經濟壓力被迫停了畫筆一下。
「不過,這些年來,面對生活的壓力,焦慮痛苦是有的。但是我從來沒讓自己精神上瀕臨崩潰的臨界點。因為我想得清楚。」
陸先銘不像其他的藝術家,可能追求較為不同於一般人的「藝術家」式的生活型態與情感方式。陸先銘堅決穩定地追求,藝術家的創作以及一份最為平凡中產階級的生活圓滿,家庭。他結婚、生小孩,並極力維持這樣的家庭作為自己的生活模式。
陸先銘的妻子是他剛退伍在復興美工教書時的學生。她在學校不在陸先銘帶的班級裡,但下課後進他畫室學畫。剛好遇到陸先銘常常在學校畫室兩頭教書,又必須創作展覽的忙碌。陸先銘請這位聰慧的學生當畫室助理,逐漸產生了感情。那時陸先銘二十九歲,她的妻子當時十七歲。兩人戀愛後獲得雙方家長的肯定,她畢業後兩人就結婚了,那年陸先銘三十歲。「對我來說,婚姻、家庭和創作一樣,都是一輩子事,什麼問題都要解決。」
他的家人成了他面對生活壓力的支柱,「光是看著妻子與兩個女兒我就會喜悅,儘管生活壓力大,卻絲毫沒有後悔。尤其是女兒過貼著你的感覺,那種喜悅什麼都比不上」。
「作一個藝術家,我的感覺,好的時候就是多賣一兩張畫。壞的呢,我根本不敢去想,反正自己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了。」不過,陸先銘對於自己的定位,現在反而更為篤定。
「我替台灣美術與台灣社會留下了紀錄。我不想追求形式上的東西,我不喜歡形式上的喧鬧,希望留下一些深沉的反省。人在大環境中浮沉的宿命,如此快速浮面,我想要回到這些東西下面的深層。」
「重要的是我已經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雖然環境不停在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