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鈴 (1963-)

Suling WANG

藉由顏料的分層與疊合,營造出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複空間」,將碎片化的感知與記憶凝聚為完整的時空場域。不同於西方風景畫的「視覺性」,她的山水作品承載著東方特有的「感知性」與內斂情感的表達。

1963年出生於台灣台中清水。199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取得藝術學士學位;1999年獲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繪畫碩士學位,並於倫敦設立工作室。自2018年起,她往返於台灣與英國兩地生活與創作。

作為遠赴英國求學的藝術家,王淑鈴長期置身於跨文化的張力之中。童年成長於大甲溪畔,使她承繼東方文化底蘊與自然情懷;而在異地的生活經歷,則讓她深刻體會到作為亞洲移居者的矛盾與孤獨。這種東、西方地理與心理上的距離,逐漸轉化為她創作的核心動能。透過繪畫,她將內在衝突轉化為平衡的力量,並在流動的色彩與筆觸之間,找到屬於自我的文化定位。

王淑鈴擅長創作大型抽象繪畫。作品中經常可見流動性的線條與層疊筆觸,既呼應東方傳統皴法的肌理,也蘊含對故鄉的記憶。她藉由顏料的分層與疊合,營造出介於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複空間」,將碎片化的感知與記憶凝聚為完整的時空場域。不同於西方風景畫的「視覺性」,她的山水作品承載著東方特有的「感知性」與內斂情感的表達。

2004年,王淑鈴受邀於英國倫敦維多利亞.米羅畫廊(Victoria Miro Gallery)參加聯展,展出三件巨幅創作,成為其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捩點;隔年,於同一畫廊舉辦首場個展。2006年,作品《立霧溪》(Liwu River Loops, 2005)入選倫敦國家美術館展覽「對繪畫的熱情」(Passion for Paint),使她成為少數於該展中亮相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吟唱的河流」系列源於她自幼居住在大甲溪畔的生活經驗,象徵著故鄉記憶與東西方之間細膩而流動的聯繫。2016年,她受美國國務院大使館委託,為美國在台協會創作長達九公尺的巨幅畫作《吟唱的河流2》(The Singing River 2,2017-2018),歷時三年完成,並於美國在台協會新館展出。此作不僅奠定了她在國際藝壇的重要地位,也促使她於清水老家設立永久工作室。2020年,作品《吟唱的河流》(The Singing River,2009-2011)亦由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自2019年起,她展開「山的語言」系列。靈感源自2001年在倫敦觀賞同名獨幕劇所帶來的觸發。對她而言,「山」既是童年環境的象徵,更是父母形象的寄託。父親長年從事林業,而故鄉茂林以斑蝶聞名,因此蝴蝶成為她追憶父親的符號;畫布上的細密「點」則映照著她與母親的情感連結,宛如淚珠般凝結於畫面,最終成為她獨特的創作語彙。這些系列不僅凝結地景,更承載了親情、鄉愁與生命記憶。

2019年,王淑鈴獲得華盛頓特區美國赫希霍恩博物館暨雕塑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年度最高榮譽獎項,亦為台灣首位獲獎的藝術家。

2023年,王淑鈴更成為首位獲頒美國國務院「藝術獎章」(Medal of Arts)的台灣藝術家,並於白宮接受時任第一夫人吉兒.拜登(Jill Biden)博士之表彰。此獎章由美國國務院與「使館藝術計畫」(Art in Embassies)於2012年共同設立,旨在表彰對文化外交有卓著貢獻的藝術家。對王淑鈴而言,這是來自國際的至高肯定。

王淑鈴的作品廣泛展出於國際重要藝術機構,包括倫敦國家美術館、美國休士頓美術館、澳洲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等;典藏單位則涵蓋美國國務院、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猶他美術館、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瑞士銀行藝術典藏及倫敦證券交易所等,展現其在國際藝壇的卓越地位。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