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鈴 (1963-)

Suling WANG

以大型抽象作品尤為著名,主要以東方山水映對與西方抽象繪畫風格創作基底,融合個人的情緒與意念,以大膽且揮灑的筆法搭配氣勢恢宏的構圖,幻化揮灑盡情的色彩於畫布上縱橫,

1963年生於臺灣臺中清水,1997年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獲得學士學位,1999年取得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碩士學位,並於倫敦成立工作室;2018年後經常往返臺、英兩地。2019年獲得美國華盛頓赫希洪(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博物館最高榮譽獎項;2023年成為首位獲得美國白宮國務院藝術獎章Medal of Arts的臺灣藝術家。

兼東西時空之對話,達自我內在之平衡

身為異鄉遊子的王淑鈴,秉持著成長背景所賦予的傳統東方文化底蘊,隻身前往倫敦求學,面對身處異地的亞洲人身分,在王淑鈴心中衍生了內在衝突,她將東、西方地理及心理上的距離感,透過繪畫的宣洩找到自我平衡。王淑鈴擅長創作大型抽象作品,在她的作品當中經常可見具流動性的筆觸線條,這些筆觸是她調動豐富感性下的成果,既是當代東方皴法的肌理,亦是對家鄉故土的昔日回憶,透過顏料的分層與疊合,製造出「複空間」,並以視覺為引導,將碎片化的元素聚合為一時空整體。

旅居倫敦二十年之久的王淑鈴,近年頻繁地穿梭於臺灣和英國兩地,她的繪畫系列「吟唱的河流」(The Singing River)和「山的語言」(Mountain Language)深刻地反映了她對故鄉的關注和共鳴。王淑鈴自幼鄰大甲溪畔而居,「吟唱的河流」系列象徵對大甲溪的情感,以及臺灣與英國兩時空之間微妙存在的「流」;而「山的語言」系列,靈感源自於2001年與英國藝術家丈夫柏丹(Daniel Pulman)在倫敦觀賞同名獨幕劇「山的語言」所啟發,體認到人際關係藉由戲劇的深刻張力,王淑鈴在心中承諾,總有一天也要實踐屬於自己的「山的語言」。自2019年起,王淑鈴開啟「山的語言」繪畫創作,對她而言,「山」是幼時居住的環境,更是父母意象的化身;從事造林業的父親長年居於高雄茂林,茂林以斑蝶聞名,因此蝴蝶成為了王淑鈴表達對家人思念的象徵;而畫作中的「點」則是代表她與母親之間深厚的情感羈絆,2002年母親的離世讓王淑鈴悲痛不已,在多次作畫過程中不禁潸然淚下,淚珠在畫布上形成一個個小點,這些點不僅成為她繪畫創作的語彙,同時也承載了王淑鈴最深層的親情記憶。

不同於西方風景畫所著重的「視覺性」,王淑鈴作品中的山水受到成長環境和文化深遠的影響,呈現出東方獨特的「感知性」和內斂情感的表現方式。王淑鈴的繪畫是個將破碎的自己在想像空間重新建構的過程,她的畫面上匯聚了東方與西方,既是抽象亦是寫實,她細膩而精湛地銘刻生命的篇章,探索著屬於「家」的流域及語言,並且在尋找的路途上,遇見了最真的自己。

王淑鈴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的知名美術館展覽,包括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美國休士頓美術館以及澳洲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等。不僅如此,其作品也獲得國際知名機構的珍藏,包括美國國務院、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洛杉磯當代藝術美術館、美國猶他州藝術博物館、美國辛辛那提藝術博物館、瑞士銀行及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等,展現她在國際藝壇的卓越成就。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