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銘 (1959-)

LU Hsien-Ming

陸先銘的創作歷程深受時代氛圍與社會變遷影響。畫風從早期的激烈批判逐漸走向理性與情感並存,技法多元,並融入金屬、裝置等跨媒材實驗。他藉藝術回應社會脈動,從城市、歷史到自然,勾勒出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精神肖像。

1959年生於台灣台北,1982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23歲時即獲「雄獅美術新人獎」首獎。自1980年代末起,活躍於以文化大學美術系為核心的「台北畫派」及「悍圖社」,並歷任「華岡現代藝術協會」會長、《山風藝訊》主編(1984)、「台北畫派」會長(1992)、以及「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聯盟)總幹事、理監事(1995-2018),2003至2007年間擔任「悍圖社」社長。

陸先銘的創作歷程深受時代氛圍與社會變遷影響。1979至1987年間,伴隨求學、服役及踏入社會的歷程,以及台灣解嚴後社會、經濟與民生的劇變,他的作品由早期的冷冽生澀逐漸轉向批判與強烈的情感表達。

1990年代初期,他以「陸橋時期」(Bridge Period, 1991-1996)作品回應解嚴後急遽變動的社會景象,透過陸橋、工程車、鷹架與大樓等都市意象,配合厚重顏料與仰角構圖,建構出冷峻龐大的城市景觀。畫面中空無一人,映照出個體在現代化洪流中的渺小與疏離。隨後在「人物時期」(Figures Period, 1996-2007),他將目光轉向社會底層,描繪老人、攤販與工人等角色。畫面回歸平滑細膩的寫實筆觸,呈現人性的溫度,並引入電子看板跑馬燈等元素,使人物處境與單調冷清的背景相互對比,映射快速現代化下的孤寂與無奈。

進入二十一世紀,他創作出「城市劇場系列」(Urban Theater Period, 2007-2016),以不銹鋼等現代材料結合厚重油彩,拋光的金屬與厚實的筆觸相互映照,構築異質的城市空間,探討工業化都市中的人類存在,並以半裝置的形式擴展繪畫的可能性。

2017年以來,他將視線從城市轉向自然,進入「老樹時期」 (Old Trees Period)。作品中或以濃重筆法,或以清雅氣韻,於寫實與抽象之間游移,將具體景物昇華為精神地景,流露更內斂的人文關懷,並引發觀者深層的情感共鳴。無論題材與風格如何轉變,陸先銘的創作始終以人為核心,或透過都市結構、或藉物象隱喻人類處境。畫風從早期的激烈批判逐漸走向理性與情感並存,技法多元,並融入金屬、裝置等跨媒材實驗。他藉藝術回應社會脈動,從城市、歷史到自然,勾勒出台灣社會與文化的精神肖像。

其作品獲得多項肯定,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優選、「1992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首獎、「2002廖繼春油畫創作獎」首獎;1995年四聯作《新時代之一 起、承、轉、合》入選《Art in America》年度當代藝術精選200件作品。亦於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蒙古等地展出,並為德國路德維國際藝術論壇、上海龍美術館、澳洲雪梨白兔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台東美術館等重要機構收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