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Analyzing Taiwan’s Development of Minimalism Art, Starting with “Minimalism · Cold Abstraction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典藏藝術 文/策展人 蕭瓊瑞 教授

抽象藝術在台灣的形成風潮,學者均認同以1957年「五月」與「東方」兩畫會帶動的「現代繪畫運動」為起點;其中,1960年代之後風起雲湧的抽象水墨創作,講究書寫性的筆觸與水渲墨染的趣味,帶著「熱抽」的傾向,被視為台灣抽象藝術最具代表性的風格。然而深入考察,則可發現:至遲在1962年,東方畫會自歐洲引進的「Ponto(龐圖)國際藝術運動」,標舉所謂「靜觀」、「禪思」的東方哲學,類似低限、幾何的「冷抽」創作,已經在台灣扎下根基,霍剛(1932- )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範。

 

「低限.冷抽.九人展」,是以台灣1960年代以來帶著「冷抽」傾向的九位藝術家為取樣,包括霍剛、莊普、胡坤榮、曲德義、蔡志榮、劉永仁、耿晧剛、宋曉明、吳東龍等,呈顯台灣在此一路向上的表現,也是台北采泥藝術與台南耘非凡美術館在系列抽象策展中,深具風格特色與學術深度的又一獻禮。

 

曲德義、霍剛的作品於耘非凡美術館展出現場。(采泥藝術提供)

 

霍剛,原名霍學剛;1932年生於南京,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台。在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就讀期間,進入有著「台灣現代藝術導師」之稱的李仲生(1912-1984)畫室學習,也成為「東方畫會」創始會員的「八大響馬」之一,更是台灣戰後「現代藝術運動」代表性的重要藝術家。

霍剛早期的作品,頗富實驗探索的前衛精神,運用一種自由想像的連續性線條,發展出具有潛意識特色的圖像,充滿神秘主義與奇異性,勾引觀者產生一種具夢幻、灰沉的聯想,可視為霍剛的「灰色時期」或「超現實主義時期」。稍後,畫面轉向以帶有墨韻和版拓趣味的黑色為主體,中間夾雜著一些淡紅、淡藍的色彩,猶如雄渾樂曲中的裝飾音,呈顯一種輕靈跳動的感覺。

1964年出國前往義大利,並定居米蘭,是霍剛創作風格決定性轉變的關鍵點。色彩完全脫離灰、黑的主調,轉為紅、藍、紫的構譜,而且都是帶著一些粉調的中間色;而在構成上,也以空靈的、幾何性的趣味,取代了之前筆觸行走、不定形的作風。確切地說:定居於米蘭後,霍剛開始專注於繪畫本質的探究,從繪畫的基本元素:點、線、面與色塊,進而發展到整體構圖的研究,從中發展合乎藝術家體質的抽象表現。作品從「點」的元素出發,進行關乎畫面配置的哲學,生成各自的存在性。畫風從早期的實驗、沉鬱逐漸蛻變成近期的開朗、明快。霍剛的抽象語法以「減法」運行,簡約中也蘊含著詩意,建構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抽象世界,也呼應了東方哲理主張萬物相容再生、孕育無限的精神。

從具體的畫面形式考察,在霍剛長達一甲子的創作中,建構了一種殊異、且如詩一般的神秘色彩特質,充分發揮類比色與對比色的配色原理。他經常以一組類比色,作為畫面構成的主要架構;而在這些面積較大的類比色中,可以看見相鄰的兩色,其中一色有著另一色的存在,這是色彩多次疊刷所得到的效果。同時,在這樣的類比色架構中,藝術家再置入一些對比色或黑白的小型元素,或是圓形、或是三角形、或是細線,使得畫面產生一種凸顯、跳躍、提振的視覺感受。小型元素的對比色,往往成為視覺的焦點;但大面積的類比色,則塑成了畫面整體的氛圍。

霍剛正是透過這些純粹的形色組構,營造出一種看似設計,其實充滿人文性與精神性的藝術創作。色彩營構氛圍、形式提供情節;尤其在形式當中,線條的方向、圓的大小,或三角形的排列,都具有高度示意性的功能;充滿了一種似乎有事正在發生、或有話要說的謎樣特質。這種特質既是音樂的、也是詩的特質。(註1)2016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舉辦個人大型回顧展「寂弦激韻」;2018年6月則於義大利米蘭舉辦個人大型回顧展「形色之外」,是一位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傑出藝術家,更是台灣「冷抽」藝術的重要建構者。

 

 

曲德義、霍剛的作品於耘非凡美術館展出現場。(采泥藝術提供)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