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閶 (1984-)

TSAI Meng-Chang

TSAI completely avoids the typical urban landscapes and instead, his paintings hover on the fringes of what we consider the city. The designs of the scenes in his images are paired with an understated palette, ranging from dark gray, unsaturated yellow, green, and other heavy brownish colors.

“No Railway in City” by TSAI Meng-Chang: Concepts and Stories Behind the Artwork

by TSAI Meng-Chang

ART CRITICISM

一直試圖在創作中描繪關於鄉愁的風景,無論是對家鄉本身的凝視,或者是歸返狀態當下倏忽消失的片段,鐵路、車站,以及沿線的景觀,來不及的構成,趕不上時代推移的消失速度。2019 年醞釀、2021 年正式進行的新系列 ─「都會沒有鐵路」,描繪台灣鐵路因車站立體化工程而改變的風景,還會在的也好,或者消失的也好,關於那些依著鐵路沿線的生活樣態。都會,音ㄉㄨ,大都會,大城市裡沒有鐵道風景;音ㄉㄡ,皆沒有,大城市裡的鐵道風景都不在了。目前先從嘉義與台南開始,一是地利之便,二是工程才剛起始,很多素材還算容易取得。現階段還是多以嘉義市鐵道沿線為主,除了嘉義市鐵道對吾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情感記憶,想藉此梳理自身與這個城市的關係,且在創作的過程中,發現許多鐵路與一個城市發展間所穿越的歷史脈絡與紋理,而這一切,都將隨著未來鐵路立體化的完成而消失殆盡—-通常是那些市井日常,細碎的隻字片語。我希望透過描繪即將消失的鐵路風景,告別那些過去不入夢的鄉愁。

2019 年醞釀,2021 年開始執行的全新系列,都會沒有鐵路。一直以來,我的創作就是關注城市的細碎角落,那些非光鮮亮麗,甚至帶著污垢跟破敗的陰暗角落,並在其中試著去挖掘屬於在地的故事跟紋理,以及人曾經努力生活著的痕跡。都會沒有鐵路,也是有感於以往鐵路穿越城市的特殊景觀,在現今台灣各大都會區鐵路地下化與高架化工程,所面臨即將改變與消失的風景。這次展出的作品共有10 件,內容多為台南市區跟嘉義市區鐵路沿線即將消逝或已經不再的風景,期待在描繪的同時,也能夠去爬梳屬於那個地方的城市紋理,以及揭示那些原本屬於隱晦的、邊緣的歷史與故事。大學時期的兩次鐵路環島,讓我發現,在不同地方,鐵路的風景竟然會有如此的差異,有海邊迷人的木造車站,也有在山林間蜿蜒前進的山城風景,更有一望無際的田野風光;而這個計畫,原本預計花3 至5 年的時間,好好觀察與記錄台灣環島鐵路即將消逝的風景,就在開始進行的第一個地點,嘉義,卻讓我發現3到5 年,或許只足夠讓我好好做完這個我所生活的城市,釐清嘉義、鐵路,跟我自身的關係,而也確實在創作過程中,透過踏查、透過紀錄、也透過和自己的對話,慢慢的清晰創作的意義。嘉義,是我孩提時代,逢年過節都會回去的阿公家,的確也是一段快樂的童年;後來居住在嘉義,是我念高中時,被關在學校的那段日子,那時偶爾會想家,於是車站跟火車,就成了我當時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寄託。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我在六年前定居嘉義,卻讓我突然發覺,我和這個城市的關係變了,變得跟童年、跟高中時,有很大的出入,因此曾經有過那麼一段時間,我不太能認同這個地方,一直覺得它不是我所了解的那個過去的樣子。當時,我不快樂。

2021 年,在進行這系列創作時,剛好適逢嘉義鐵路高架化正式動工,鐵路沿線風景正一點一滴的改變,這個城市也正一點一滴的改變。有時候在紀錄跟描繪的過程,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在跟自己對話,那些以前可能看在眼裡都是情感的東西,為什麼後來卻變得有些嫌惡?20 年前是這樣,但20 年後呢?我不確定,但我在每次畫完一張圖,就覺得或許可以更修復一點點,關於和自己的過往,關於和這個城市的關係。展覽裡有一部份的踏查影像,很多都還沒轉譯成繪畫作品,那些影像,都是自己一點一滴,行走與拍照,所收集而來。2021 年,因為疫情影響,拍照中斷了超過半年,但有些舊房舍,卻隨時都在消失,幾乎無人聞問地默默凋零。或許對我來說,繪畫、攝影、踏查記錄,這些都是用最緩慢且直接的方式,深刻的去認識一個城市或地方的故事紋理。而認識這塊土地,無非就是希望能和過去的自己和解,重新認識,那些我們曾經不以為意與刻意疏離的,任何關係。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