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北辰 (1970-)

YANG Pei-Chen

Ya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hyperrealist sculptors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cene. His works are all created out of complete wood blocks that are exquisitely carved by hand and elaborately colored for mimetic effect, rendering them extremely realistic and almost impossible to tell that they are wood sculptures.

The Persistence of Kindness, Wandering Souls, and Timeless Classics: Meeting at the Carving Knife of YANG Pei-Chen

ARTouch

PRESS

藝術家楊北辰因為善的執著,讓漂泊靈魂與亙古經典,相約在他的刻刀下,成為疫情中的珍貴亮點。

 

《謄刻古籍 No. 14-新約聖經/詩篇》,桂楠木、油畫顏料、凡尼斯。(采泥藝術提供)


在這個強調速度、熱衷賺容易錢的時代,還有人會為古書冊孜矻雕刻?藝術家楊北辰的沉潛與龜毛,跌破大家眼鏡。因為善的執著,讓漂泊靈魂與亙古經典,相約在楊北辰刻刀下,成為疫情中的珍貴亮點。
20日獲邀到采泥藝術欣賞「與她相遇─楊北辰十日展」。這是一次智慧與美麗的相遇,也是漂泊靈魂與亙古經典的相約,在楊北辰的堅持下,美夢成真。

 

對於《歷史系列》作品的觀看,楊北辰側重在如何透過對這些珍貴古籍的樣態進行擬仿,作品為《騰刻古籍No.11-聖經》局部,桂楠木、油畫顏料,15.3×10.3×7.3,2019(尚未上色)。

 


精雕細琢,幾可亂真

目前在四川美院雕塑系擔任專任副教授的楊北辰,被公認是華人當代寫實雕刻領域的代表性藝術家,他並沒有因為奔波兩岸,忙碌教學而耽誤創作。從2016年開始進行的《歷史系列》(The History Series)創作,前後4、5年的心思投入,推出了這次34件「幾可亂真」的優質展覽,小巧而精緻,為臺灣當代藝術的深度與廣度,留下見證。

今年正好50歲的楊北辰是臺北人,1999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然後負笈西班牙留學。他先進入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2年後獲得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接著轉赴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取得當代雕塑藝術研究所博士,是國內少數在西班牙取得雕塑博士的當代藝術家。

楊北辰擅長以手中雕刻刀,在整塊原木上,精雕細琢,揣摩他自身或週遭人的生活性物件,創作出栩栩如生的紙箱、手套、皮包、大衣、皮鞋等,被認為是華人當代寫實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

這回撇開私人情感,挑戰更陌生與遙遠的文明古籍,落實20年前異國留學的美妙情緣。極端精細的雕刻手法,配合高度擬真的著色表現,來模擬斑駁老舊的古老書籍。不管是柔薄內頁,還是陳舊老化的硬裝書皮,甚至書腰上的金屬配件,肌理分明,幾乎令人在視覺上無法辨別材質真偽的超級寫實木雕作品,令人欽佩。

疫情當中,采泥藝術為楊北辰舉辦的30多件作品10日展,採取邀請制,讓貴賓可以親自聆聽楊北辰的導覽,分享他孜矻創作下的心情故事。

 

對這些古籍的「純然無知」楊北辰才得以更純粹地意識到它們的特殊美感價值,作品為《謄刻古籍 No. 12–基督徒之從生至死歸屬於基督》,桂楠木、油畫顏料,21.4×17.5×7.3cm。


伯樂識馬,千里知音


20日下午3時,抵達采泥藝術,互助營造董事長林志聖已捷足先登,無獨有偶,21年前的伯樂貴人也出現。1999年楊北辰大學畢業,準備出國深造之際,為了籌備盤纏,他參加了臺北中銘畫廊的聯展,首件參展作品《手套》,被雄獅鉛筆董事長李翼文相中買下。那筆款項,正好解決了楊北辰飛往西班牙的機票錢。第一次展出作品就獲收藏,千里馬之於伯樂的知遇之恩,楊北辰銘記在心。21年後,李翼文與劉如容伉儷雙雙出現采泥展覽現場,重提往事,溫馨滿溢。企業家提攜後進,當年的識才惜才,眼光與胸襟,成為佳話。另一位貴人,則是信源企業董事長楊麗芬。她對於公私藝術活動,也是出錢出力,熱心參與,一路收藏了不少藝術佳作。這回應邀觀展,對於正值創作成熟期的楊北辰,楊麗芬對他鼓勵有加。站在作品前,楊麗芬安靜聆聽解說,追續古籍當代藝術化的可貴緣起。
歷經風風雨雨,楊北辰對於周遭的人情事故,有著比同儕更多的體悟。此時此刻,臺灣意識、臺灣價值崛起,楊北辰拿出具體行動證明,不管創作或教學,「僅此一家別無分號」,都成為他的鮮明註記。

同樣留學西班牙的雕塑家李光裕,與他亦師亦友。楊北辰最早的藝術啓蒙在復興美工,後來考進北藝大美術系。拿筆作畫的訓練,才是他的專長,寫實雕刻,完全是自行摸索。他以素描滿分進入北藝大時,李光裕就對他曉以大義:藝術家需要高度悟性,不是光靠埋頭苦幹而已,以及創作進行時,如何拉出距離,讓自己與作品對話,產生共鳴,也是精進創作不二法門。楊北辰銘記叮嚀,也用相同的口吻,提醒他的學生。
當年上泥塑課時,李光裕為了讓他們深刻了解粗獷肌理的意義,特別選擇西班牙作曲家薩拉沙泰(Pablo de Sarasate)創作於1878年的《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兩種版本來講解。一首華麗流暢,另一首老練滄桑,繼而問楊北辰感覺,讓他學習到藝術創作真正的質感,與生命力的重要性,從而讓他清淅分辨出看熱鬧與看門道的差異。

自己當老師後,楊北辰也有嚴苛的自我要求。當他面對海峽兩岸學生不同的背景養成,總是因材施教,因而打出名號,他的授課,甚至在競爭激烈的川美校園,被學生譽為「心靈雞湯」。

 

藝術家 楊北辰

 

 

寫實創作,一絲不苟


回到創作,楊北辰更是一絲不苟,謹慎對待。

走上超寫實創作,本身就是個挑戰,而創作題材的選擇,學問也很大。以前,他對於故事與記憶,特別感興趣,比如某人穿過的一件皮衣、一雙高跟鞋、一個公事包等等。楊北辰習慣透過對物件,進行冷靜緩慢的複刻,來呈現深刻而抒情的側寫,敘述這些物件背後的點點滴滴,作品在維肖維妙之中宣洩情感。
    
近年來,楊北辰挑戰疏離遙遠的歷史文明,在陌生物件當中,深掘出塵封隔世的悠遠深情。從不認識的狀態,掘挖出沉潛美感。冰冷刻刀,如何雕出火花,這樣的挑戰難度更高,更艱鉅。
    
當然,故事緣起,必須從楊北辰負笈海外留學說起⋯。
    
1999年,楊北辰抵達西班牙後,進入薩拉曼卡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就讀。那是西班牙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也是歐洲第三古老且仍在運行的大學,2018年曾舉行過建校800週年校慶。
 
楊北辰描述,該校圖書館的古老悠遠,就像電影中的魔法學院。置身歷史建築,強烈的時空感受,尤其圖書館裡帶著斑駁歲月感的牆與櫃,見證荏苒光陰的古籍善本,令他沉迷不已。
 
楊北辰十分著迷那份斑駁歷史感,可是當時他初出國門,青澀稚嫩的閱歷,以及拮据的口袋,都不足以讓他花大錢買材料,承擔古文明的再創造。然而,他立下志願,假以時日,一定要再續那份異地相逢的文明容顏。

這個等待,足足花了他17年。2016年起,他開始動刀還願。
持抱著對西班牙母校圖書館那一牆古文明的懷念,2015年,當他獲知古籍的購藏渠道,他開始分批買下令自己感動的古籍,並著手進行了《歷史系列》(The Object of History Series)的創作。
然而,雕刻是複刻出古籍外型的神似,還是要探索內在靈魂?楊北辰雖然以數世紀歷史的珍貴古籍作為擬仿的對象,但自許身處21世紀的當代藝術界,他以「古籍」作為某種借題或符號,來刻畫表達自己對於「歷史感」、「記憶感」、「文化感」與「知識感」等等抽象的經驗和感受。這是個難度很高的使命,但對楊北辰來說,是天注定的緣份,彷彿別無選擇。

 

《歷史系列》的作品,楊北辰期待自己能邁向 「隱斂」的創作狀態,作品為《謄刻古籍 No.13–基督教奉獻中的引導天使》,桂楠木、油畫,14.5×9.4×4.1cm。

 


記憶系列,寓幻於真


綜觀楊北辰一路以來的寫實雕刻創作,都是借有形的、視覺性的寫實雕刻為方法,進一步表現其無形的、感覺性的感受,一如他對於《記憶系列》(The Object of Memory Series)創作的思考,其實都是透過對特定物件的摹刻,來側寫物件背後那些屬於他自己或他人的情感或記憶。
   
對楊北辰而言,歷經數百年時間、跨越數千里距離、輾轉來自歐陸各地的古籍,其實是陌生的,如同一個個來自遠方的神秘旅人。然而彼此之間存在語言與知識隔閡,反而拉出距離,更凸顯出其迷人、知性和美麗一面。
   
或許正因為創作者對古籍的「純然無知」,才得以更純粹意識到,他們身為「古老知識載體」本質以外的特殊美感。楊北辰在距離與陌生感中,加注溫度,展現出另一種內涵深度,以及來自時間積累的滄桑美學。

 

以雕刻刀進行「非知識性閲讀」,作為體現其中所蘊藏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厚重量體感受,作品為《謄刻古籍 No. 10–備忘與諮商》,桂楠木、油畫顏料,17.3×10.5×2.9cm。

 

 

雖然楊北辰花費相當的時間,對於所謄刻的古籍原件,做了有限度的研究與考察,但主要是為了讓完成後的作品,能夠加上合適的標題,並且期待能透過對原物件身份的理解,以幫助自己創作情感的融入與投射。
   
因此,對於《歷史系列》作品的觀看,楊北辰期待側重在如何透過對這些珍貴古籍的樣態進行謄刻擬仿。正是以雕刻刀進行「非知識性閲讀」,作為體現其中所蘊藏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厚重量體感受。
    
也許,少部分觀者有可能陷入的理解誤區,是將「歷史」與「歷史感」、「知識」與「知識感」混淆,陷入對藝術家所擬仿的古籍原件進行其文本、年代、語種、出版等等屬於「古籍善本研究」的探究。

 

識才惜才,藏家與藝術家的相知相惜,成為佳話。

 


楊北辰解釋,觀看他早些年《記憶系列》舊作,如同欣賞曲風多變的流行音樂,觀者很容易在樣態繁多的表現中,找到共鳴,並且為那些作品能對各種不同質感擬仿(例如紙張、纖維、皮革等)和不同細節處理(像皺摺、縫線、拉鍊等)的視覺衝擊,感到驚豔或讚嘆。但轉視這個「歷史系列」作品時,觀看經驗很可能會轉而彷彿初次聆聽古典音樂般,對那些看似序列工整、結構相似的旋律(作品)變化初感平淡。聽眾(觀者)如果能隨之調整出相對應的聆賞審美狀態,那就可以通抵勝境,真正察覺出其中更深層、更隱晦、更細緻的幽微變化。
    
「正如一位專深的古典樂迷,不但能精準地辨別出相同樂曲的不同演奏家版本,還能夠感受出其中微妙卻關鍵的詮釋差異。」擔任教職的楊北辰,妙語連珠,他甚至搬出巴哈的無伴奏奏鳴曲作詮釋。
    
楊北辰強調,藝術家經歷自身創作研究的探索過程,往往會發生4個階段的表現轉變:求、現、隠、放。而《歷史系列》的作品,正是他期待自己創作生涯的轉型與蛻變,能真正邁向「隠斂」的更深刻創作狀態。

 

西班牙母校的悠久歷史,是楊北辰創作的最初動機,作品為《騰刻古籍 No.3-哲學家塞內卡作品》,桂楠木、油畫顏料、凡尼斯 ,共計6本古籍,平均尺寸:13x21x4cm,2018-2019 。

 

楊北辰:「每一本歷經歲月與漂泊的古籍,都是自帶智慧與美麗的陌生人,我因為雕刻與她們相遇和相識。」

 


戮力求善,珍惜當下    


李光裕曾將藝術簡單的區分為「真、善、美」等三大類型。觀念性的當代藝術,是屬於求「真」的一類;視覺性的古典藝術是屬於求「美」的一類;而肢體性的行為藝術是屬於「善」的一類。看遍雕塑界的表現,李光裕曾言楊北辰創作真正的價值,不是「美」,更不是「真」,而是「善」。這個「善」是一種追求極致的態度,像謝德慶的行為藝術作品,就屬於「善」。所以李光裕非常肯定楊北辰的雕刻,貴在求「善」的執著。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面對這次疫情所帶來的慌亂、焦慮與傷痛,楊北辰感慨萬千。他說,生命真不會按照人類所規劃的步伐,依序前進,對於偶爾乍現的短暫美好,更值得每個人去感謝珍惜。
    
「與她相遇」的十日小展,乍看是臨時起意,但楊北辰以疫情中相似的感悟心情,回眸孜矻成果,也分享階段性自我實現,更重要的,舉步半百人生後,如何跨出知天命下的嶄新未來。
當然,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這幾天,楊北辰卸下所有忙碌與牽掛,廝守在采泥藝術展場,等待真正願意交心探索、切磋琢磨的有心人。
 「每一本歷經歲月與漂泊的古籍,都是自帶智慧與美麗的陌生人,我因為雕刻與她們相遇和相識…。」楊北辰繼續分享這美好善緣與生命故事,作品的超寫實、超文明,不只令外界印象深刻,更使我肅然起敬。

 


與她相遇–楊北辰十日展
展期:2020.03.19-03.29
地點:采泥藝術
地址:台北市大直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原文傳送門: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12336.html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