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剛 (1932-)

HO Kan

Ho Kan integrates Eastern calligraphy and the art of seal carving with a minimalist yet poetic visual language to develop his distinctive, Eastern lyrical abstraction. He starts with elemental points, and, from them, he creates his own philosophy about the arrangement of the image, validating the existence of each element.

Pioneers of Chinese Geometric Abstract Art ─ HO Kan

停泊棧 │ September 2022 126期

PRESS

霍剛於米蘭蒙札皇宮美術館回顧展留影。

 

 

文 / 王暉之 圖 / 采泥藝術


上世紀初的歐洲藝壇,抽象藝術蓬勃發展。藝術家們相信,有一種更深層次的真實,是模仿表象所無法傳達的。那麼,如何擺脫表象的束縛?如何賦予這種真實以美感形式?就成為他們探索的目標。60年代,台灣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的學生、亦為東方畫會「八大響馬」之一──霍剛(Ho Kan),歷經艱難隻身前往義大利,一去就是半個世紀。從超現實畫風轉入抽象繪畫,他身上正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衝撞與匯流。

 


霍剛2014年回台,於耄耋之年結了第一次婚,人生的舞台也從米蘭搬回台北。很難相信,霍剛老師今年90歲了,身形健朗、思維明快,言談中透著久浸於拉丁文化的率性、簡潔。而更令人驚奇的是,高齡的霍剛仍處於創作高峰期,因為有畫廊專屬代理,有國內外展會、拍賣會的認可,似乎創作慾更盛、自信更增,而且童心萌動,時常收集些小卡片、小包裝盒,塗塗畫畫,啟發出不少得以運用在作品中的創意與靈感。

 


霍剛,無題,50×40cm,油彩、畫布,1998

 


創作是尋找自己


霍剛老師前後70年的漫長創作生涯,該是一部厚重的個人歷史了。但說來奇妙,他的作品有著一貫的單純、簡潔、趣味,就像他的人一樣,不見滄桑,反顯幾分童真,好像那些歲月的滄桑都轉化成內在的簡練明確,他依然在空白的畫布上奔騰著自由的天性、新奇的想像,生命越來越渾厚,畫布上的色彩卻越來越輕盈。

 

對霍剛而言,跳出框架、找到自我是藝術創作的核心動力,而維持創作獨特性,則是他一生的努力。他說:「創作不能不多看多想,不然走冤枉路,要看前人都做了什麼,思考自己怎樣跟別人不同。只要一像別人我就馬上跳開。不只我,每個藝術家都在找自己,若跳不出就是包袱。」

 

這樣的藝術想法萌芽於追隨李仲生的青年時代。霍剛仍記得李仲生當年的指導:「我不是教你們畫,我是啟發你們看與想。我把你帶到接近你個性的一條路上,然後你自己去發揮。」也因此,李仲生的學生們在藝術上各有擅場、各具風格,不似其他眾多師門容易有摹仿乃師畫風而難以超越的侷限。即便後來霍剛與同門的蕭勤、李元佳、歐陽文苑、蕭明賢、夏陽、吳昊、陳道明創立東方畫會,樹立起一面反自然主義、反傳統的旗幟,李仲生也抱持不參與、不干涉的超然態度,讓學生們自由發展。

 

 

從玄秘氛圍到形上思維


早期在台灣,霍剛鍾情於超現實主義的神秘畫風,畫的是夢中或潛意識中的現實,以及不同空間的奇幻組合。及至歐洲,發現超現實畫風盛行、名家輩出,他便果決轉換軌道,探索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道路。1970年代,正是霍剛畫風轉變的關鍵時期,從夢境似的深邃空間、奇詭的懸浮意象,到有意識地以幾何形狀架構空間、也以幾何來簡化意象,不過此時的幾何形體經常有光影與厚度,仍具有空間與幻象的含義,如〈無題,1975〉。或許因為旅歐初期的生命變動感與濃郁的思鄉之情,這個時期的作品普遍帶有一股沈思的、神秘的氣質。


霍剛,無題,70×100cm,油彩、畫布,1975。

 


時間跨度到1990年代,明顯可以看出幾何抽象風格的確立,而畫面氛圍與前期大為不同。三角形、方形、圓、線條以相對規整的方式架構在畫面上,畫面均衡、對稱、穩定,透著理性的深思熟慮。但如果只是這樣觀看,就忽略了作品中更精彩的部分──筆者認為那是宇宙生命的無限感。霍剛的橫線條富有空間暗示性,它可能是天際、海平面、土地等等,空間因為橫線而得以在想像中拉近或推遠。而霍剛的圓點則極富空間穿透感,彷彿一隻宇宙之眼,一個極速穿梭的時光黑洞,將平面的色彩空間驟然延伸至無限遠,如〈無題,1998〉。若說超現實的神秘感乃訴諸於感性,那麼宇宙的無限感則訴諸於形而上的精神性。此時,感性與理性都已經熔融了,藝術家內在波瀾不起,彷彿已經進入一種類似禪悟的觀照。

 

 

自由之心煨靈感


到了2000年後,霍剛創作力大爆發,所見作品量多而精彩,畫面造形豐富多元、色彩越趨明朗清澈,創意與趣味紛至沓來,作品表現的手法、內涵、思維不斷拓展、突破,簡直可以說靈思噴發、異彩紛呈!相對於過去作品皆以「無題」為名,新世紀的作品大多冠有系列名稱與編號,也可從中略見藝術家的思維脈絡。「源起」系列是向東方文化的溯源,如從漢字結構轉化出幾何與符號的趣味〈源起之1,2006〉。「開展」系列則是對空間深度與廣度的探索,如〈開展之6,2009〉中,三角形將空間引向遠方,那裡彷彿海天交際,兩個圓球上下映現如星球的啟示,它們又被另一個更小的圓點帶向視覺的更深更遠處。「承合」系列應是對東西方不同文化的承接與統合,它既是抽象、極簡的,但又創造了意象解讀的許多可能,每個觀者都能憑藉自身的經驗與想像來感知畫面的內容,如〈承合之5,2011〉。「線形」系列則是探討線條在色塊中的視覺作用與內容隱涉,例如〈線形之2,2013〉就讓筆者直覺聯想到時鐘,並且將時間感拉進深藍色塊與白色圓點的幽邈之中。

 


霍剛,源起之1,60×72cm,油彩、畫布,2006。

 

承合之5,120×200cm+80×200cm ,油彩、畫布,2011。

 


此外,還有許多以「抽象」命名的作品,有時是太極似的圓的構成,有時是三角形渦旋的動態空間,有時是正負空間的相倚相生,有時則是音樂般律動的線條與色塊。近年霍剛還常有一款獨特構圖──方形對稱結構上斜畫一條線,這條斜線打破畫面的嚴謹對稱,像一個調皮的姿勢、一種「斜槓」思維、一個穩定中的不穩定因子,它畫龍點睛般,瞬間讓畫面生動起來,如〈抽象2017-028〉。

 

 

淬鍊後的單純極致


在台灣,我們很少看到幾何抽象畫家的作品,也因此多數人初見霍剛作品都覺得新奇。我們會驚嘆他竟可以畫得這麼簡單!但看了霍剛更多作品後,又會明白他的簡單實在不簡單,那是造形不斷淬鍊之後的單純極致,而且造形手法千變萬化,沒有因襲,也沒有重複。我們也會感嘆他用的色彩可以如此鮮明、活潑!但顏色之間的對比與協調卻又妙不可言,甚至可以說很有時尚感。采泥藝術的執行長鄭佩芳2018年曾到米蘭協助霍剛在蒙札皇宮美術館的回顧展,她說自己經過當地愛馬仕的櫥窗前,驚覺那一季商品的顏色都是霍剛色,他的配色對時尚界一定深具啟發性。

 


抽象2019-007,100×80cm,油彩、畫布,2019。

 

抽象2010-053,150×100cm,油彩、畫布,2010。

 


霍剛個性爽脆、單純直接,他喜歡拉丁民族的自由開放,不喜歡東方社會的複雜與世故,不過他老來多了一分寬容。他笑說:「俗就是囉哩囉唆,但俗有俗的可愛。我喜歡單純,喜歡直覺式的美感,這是我的選擇。」現在的他作畫更趨簡單,上色慣用平塗法,而將肌理減弱,他更多地考量畫面的整體性,以及如何從畫面空間延伸到想像的空間。

歐洲幾何抽象的先行者馬列維奇宣稱,他在抽象畫創作中找到一種「解放的非客觀性的幸福感」,另一位先驅蒙德里安認為抽象是「最適合表達現代人意識變化的形式」,而且盛讚它是一種「審美的純化」。霍剛爽朗地說:「我沒有蒙德里安、馬列維奇偉大,他們是開創者,但我作為繼承者也要精益求精。」

霍剛的少年時期在南京度過,青年前期在台灣度過,他的幾何抽象,儘管屬於西方的藝術語言,但在較深層次上融會了東西方文化。他以抽象構成表達視覺創意、傳遞形上思維,也水乳交融地寄託了自己單純自由的天性。

 

 

作者簡介


王暉之
策展人,藝評人,主編。喜歡一切深邃美好的事物。

願以當下之心,見證生命的豐采與喜悅。

 

原文連結:https://charity.wanhai.com/do/usr/Init?method=sildesPage&ariticle_id=ARITICLE20220921172153625&objId=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