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銘 (1957-)

LU Hsien-Ming

Lu’s work has revolved around his complex cultural contemplation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rough his humanistic observation, the evolution of his inner world and different research angles, the artist has delineated a certain solid and unique cultural form stemming from the lower social stratum in Taiwan. His creative work is his way of actively engaging the society and realizing his humanitarian care for this land while expressing hi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and reflection on this era.

上架台北.考現學:陸先銘的陸上觀察學

我們試著靜靜站在當時東京的土壤上,同時我們也感受到有太多在此發生的事物值得凝視關注。我們、至少我自己勉強當個油漆工維生,也做些小型調查,每天徘徊在這焦土之上。也正是在這時期,我開始感受到將眼中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的喜悅。 ──今和次郎,〈何謂考現學〉,1928年2月
文/龔卓軍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現代城市容顏下的獨白 ~ 談陸先銘的創作世界

將近三十年的創作歷程,陸先銘始終堅持他的理想,深耕與挖掘台灣城市變遷的深度與厚度,他一次又一次挑戰自我的創作極限,當我們站在動輒將近四米x 兩米的大畫前,藝術家創造的舞台主動為我們敞開了入口,這個劇場裡的要角包含你、我、他……皆缺一不可。
文 / 陶文岳

都市的樹-陸先銘的城市映射

一種既理性又感性、既主觀又客觀、既具體又抽象、既物質又心靈的城市地圖繪製術。最後,這位深深地被他的城市所吸引的藝術家,即便在描繪城市裡的樹時,也沒有忘記提供我們各種截然不同的觀看角度,只需將濃重的〈仲夏夢覺〉和清淡的〈城東紀事〉,或將寫實卻虛幻的〈繾綣 • 相思〉與夾在中間的扁平卻實在的銀色不鏽鋼樹形放在一起,便昭然若揭。
文/陳貺怡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

—陸先銘

「重要的是我已經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雖然環境不停在轉。」
文/李維菁

城市的紀念碑 ──陸先銘2008年「城市劇場」系列

文/張晴文

城市的紀念碑 ──城市.劇場──陸先銘個展

其實維持一貫的理念。藝術家以「劇場」的觀點視之,在不同的戲幕之間撿拾城市缺零碎屑般的片段,等待有朝一日,它們都將成為歷史的見證。
文/張晴文

其實不在那裡的「當下」 --陸先銘作品中的時間與空間

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結合在他的作品中彷彿形成一個封閉的體系,尤其時間與空間架構的鋪陳,已扣合在帶有批判精神的作品之中。穩定,堅強的作品特質背後,所交換的代價便是缺乏想像的空隙。但毋庸置疑的,其意欲探求的關於「人與文明間對應關係和存在價值」 ,以及檢討台灣巨變的生存環境、人文結構,已經節結實地經由空間以及時間脈絡的架構全然體現。
文/張晴文

陸先銘的城市寓言

從初期紀錄環境的變遷,到以城市空間為焦點,期望將每個時代的特殊性、重要性,累積而成藝術史上值得留存的記憶。不論是他的「橋」系列或「人物」系列,表達的是時空變遷下的遺民或移民,都讓我們深沉感受作品中隱含的一則則城市寓言。
文/吳桃源

定格的地景.記憶的容顏:陸先銘的「城市隨筆」

當人們窮就一切、不顧任何代價追尋所謂的「進步」,殊不知在這過程當中,美好事物的失落與遺忘也同樣伴隨著。陸先銘的「城市隨筆」,在呈現城市光鮮表面的同時,更希冀創造出讓觀者重新審視自身與環境關係的一次機會。
文/吳垠慧

陸先銘,他創造了「城市美學新形象」!

新世紀起始之後,陸先銘便以「城市的創新形象」豎起了不銹鋼的冷冽與新意象的超時空結構,展現「一個真正的創新不是淘汰過去,而是增厚過去;不是毀滅,而是累積舊的增加新的創造」
文/王福東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