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雨仁 (1951-)

HSU Yu-Jen

Hsu has broken through the existing boundaries of ink painting and is adept at using geometric patterns for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his paintings. From old brush technique he developed a new way of expressing and thinking, with a minimalist but uninhibited and powerful visual sense expressing a domain of existence space that cannot be infringed on, implying endless life energy; with the precondition of freedom and liberation, he conveys his personal inner will, life horizon and his thoughts and reflections with regards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he exists.

環環相扣的二元對話:許雨仁的繪畫初探

樂泠

1951年生於台南佳里的許雨仁,1979年於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舉辦第一次個展,至今近四十年的創作歷程發展了大量的平面繪畫。他的繪畫置於同世代藝術家之間很獨特,幾十年來繪畫風格多元甚至多變,並非像一般畫家般持續發展較為容易辨認的單一路徑繪畫系列,也並未受限於傳統技法或單一媒介。但是這些表面上截然不同的繪畫創作卻互相交織出巧妙的,互相關聯的創作脈絡,整體創作開展延伸成具有自我反思、互相呼應與對話特質的繪畫系列。


掙扎於生活與創作的兩端-藝專與外雙溪涵谷山莊時期


許雨仁七〇年代就讀當時的藝專(目前的台藝大)水墨組,當時的他對傳統媒材便已抱持懷疑與批判的態度,就讀期間1973-75年師事李仲生,從李氏奠基現代主義式的創作方法-以自由開放的態度與創作手法追尋與實現自我,對其往後的創作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李仲生教學時也傳授二次世戰後西方藝術史,啟發許雨仁對中西藝術史的興趣。簡言李氏的教學方法,便是透過自動性書寫技法與素描讓學生尋找到並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創作語彙。對許雨仁而言,「素描」筆記是他的基本功與創意的根本,他從創作初期起便持續累積素描與創作筆記,提供了往後漫長創作歷程自我參照的原型; 他的「水墨畫」雖然援用傳統媒材:水、墨與宣棉紙等,但筆法卻是自己的,與傳統水墨重視傳統筆法相異,更刻意去除傳統水墨畫所累積的美學與慣性筆法(皴法),與之保持警覺性的距離。


90年代許雨仁赴美返台後也曾作過一批油彩畫(註1),因其畫面的密實構圖被稱為「密實油彩畫」,此系列具有強烈的個人存在意識,以隱誨沉滯的身體感表現出自信的創作主體,和後來發展的細筆斷續線的流動感與空靈相較,此時期的繪畫幾乎都是被框住的,被厚重的層層疊疊油彩線條與肌理框住,是不流動(或難以流動)的,暗示著個體生命受到擠壓動彈不得的存在狀態。許的密實油彩也具有素人繪畫特質與藝術家自身所流露出的濃郁與鬱抑(註2),易使觀者聯想原始民族的信仰圖騰,述說著泥濘黏稠的非自然城市環境對人的擠壓,具有沉緩的節奏與時間感。1989年的密實油彩〈立在石堆的自畫像〉彷彿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寺廟裡黝黑發亮的王爺神像; 筆觸互相推擠,似乎要滿出畫面。藝術家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藉由繪畫述說著生存與環境的無奈,是他對城市文明與生活環境的反應與內省。


許雨仁1991年曾寫過一首詩〈石縫中的私人日記〉,提出石縫中長出植物的意象原型-在粗礪的生存環境中成長出具生命力的自信主體,此乃藉由書寫所提出的創作宣示,其概念與意象成為許雨仁往後創作主體原型之一,於繪畫創作中陸次實踐。(註3)許雨仁生性好奇,生活上的歷練豐富多元呈現兩極化-極度接近都市或大自然,創作也因為生活的變遷與巨大反差在自我辯證中輾轉發展。(註4)1993年所參展的「人與土地」國際巡迴展中同時展出許的密實油彩畫與幾幅長軸紙上水墨細筆畫。(例如〈星星〉,〈月亮〉與〈太陽〉,各218 x81 cm)(圖3); 1996年漢雅軒的另一項個展也同時展出他畫面空靈輕雅的細筆畫,此時期的細筆繪畫已呈現「低現/低限」與大量留白,與密實油彩畫在風格與語彙上差距極大。(註5)水墨與油彩-相異的媒材、密實與大量留白的構圖表現、城市與大自然等,在內容、構圖、與媒材上的雙重雙軌並行並置的創作發展成為許雨仁獨特的創作發展手法,延續至今。


許雨仁對生活不拘小節,為了藝術發展,對生活上的許多細節都無特別要求,被形容為「簡樸」-此項對藝術家個人的評語似隱含著某種道德尺度與階級感,好像在鼓勵簡樸。但筆者觀察許雨仁對某些事物的不在意與道德觀較為無關,而是他對事物具有平等的概念,(註6)與他常涉獵的傳統文化底蘊,以及各種中國佛道哲學或生命存有的概念反而較為相關。許雨仁生長於台南鄉下海邊,自幼便鍾情大自然,常常上山下海,繪畫主題也常圍繞於花草植物與大自然的意象,所繪出的花草既是花草也指涉普遍的生命個體。最早書寫許雨仁創作的藝評家黃翰荻曾評:「他早期的水墨素描充滿了原始藝術的質地,素樸、自由、不受美的概念束縛。他的畫風和人的精神連在一起,在生猛粗糙的肌理之下,包裹著穩定和諧的內核。」(註7)許雨仁內在的穩定與自信在他的細筆斷續線系列畫有更為具體的呈現。


水墨的極簡主義:細·筆·斷·續·線


許雨仁的細筆斷續線水墨在現當代水墨畫是獨特的,創作初期便已根植此獨特的繪畫表現手法。回溯其創作歷程,早年的素描筆記本上,累積了一定數量的細筆斷續線雛形素描,而早在1991年其密實油彩系列展出時,專輯上也已包括了部分細筆斷續線的素描與筆記,專輯的內封面則刊載一禎藝術家以細筆斷續畫所勾勒成的自畫像 (繪於80年,圖4),彷彿是對自我與未來創作歷程的預告與宣示,開啟此後屬於許雨仁的獨特創作標記。(註8)許雨仁的細筆畫是「水墨畫極限主義」的體現,細筆畫上的大量留白具有潔淨而踏實的精神性,美學上是滿盈的。藝評學者白適銘便說他的細筆斷續線畫「在可視與不可視之間流連往返,象徵其對物質最小的依賴即對精神最大寄託。」(註9)


「細筆斷續線」的畫法從某個角度上是師法大自然的,既描繪客觀的天地景觀,也是主觀情感的表徵,精神上倒是與部分中國傳統文人畫家們通生氣相呼應,相異的是生活於現代社會的許雨仁,其繪畫呈現屬於他的時代的現代性。許雨仁曾提到他從年輕時便喜歡浮潛,成長於台南佳里海邊的他,喜歡真正的山水,生活上也經常、盡量接近大自然。浮潛時會有來自各方的光線透過,會有魚群漂移經過身旁,「細筆斷續線」不知不覺間佐證了這樣的神祕光景與物相; 細筆斷續線時而也呼應一個旅人獨自躑躅在霧靄朦朧的人生道上,眼前飄下的細雨霏霏與絲絲雨線; 許雨仁所居住的地方常常下雨,即使目前所住的三芝,也是北部雨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經常面對的雨絲雨景與多項互相關聯的長期生活經驗內化之後,以「細筆斷續線」的意象形成獨特繪畫語彙,成就屬於許雨仁藝術創作的特殊時空觀。雨天出生的「許雨仁」彷彿註定要畫「細筆斷續線」的畫。細筆畫的每一個筆畫都是獨立又不是獨立的,既單獨存在,又與其他筆畫互相呼應互相影響,存在於相互關聯的關係中。既由眾多個體集合成為群體,也由局部群體暗示整體,雖能引觀者聯想傳統水墨畫的「筆斷意不斷」,意涵卻大相庭逕。此類型繪畫實踐也時而引觀者聯想起日本的「沙畫庭園」,不論是沙畫或細筆斷續線的繪畫都可說是對生命本身進行日復一日的日課修練,聯想佛家所謂的一沙一世界。


北美館的楊明鍔曾以微觀世界的「在渾沌裡不斷自我組織」形容許雨仁的細筆水墨,認為他的細筆水墨是在微觀中自我組織的狀態,(註10)闡述其透過自我組織與自我堆疊使得簡單的結構逐步形成複雜的結構。在此「自我組織」的意象也被開展延伸以象徵性的方式描述宇宙生滅的過程。繪畫-從某種角度言之即是不斷進行自我組織,不斷生成聚散的(生命與宇宙)過程,由簡入繁、由繁入簡,不斷重複,重複但又不重複。張頌仁以「透明的天光」形容許雨仁的細筆山水:「有移山倒海的乾坤運動感,他在渾沌山水中摸索而發現所有形體都要成為光體與氣體的調合才算屬於山水世界的大自然。」(註11)這是中國式時空概念的獨特表現。

 

細筆斷續線系列的尺幅通常較大較長,因為以極細筆斷續筆法進行繪製,需要觀者近距離觀賞,在繪畫的尺幅、內容與創作技法上都兼具宏觀與微觀的時空美學,整體表現也挑戰觀者的觀賞慣性。細筆的細密操練讓藝術家反向發展出另一對應的繪畫表現-粗筆系列與彩墨。依照其前期的反向但同時並行的辯證表現手法,許雨仁陸次發展出細筆斷續線、粗筆斷續線、紙本水墨、豆腐板水墨等系列作,近期更進一步將其書寫文字發展成「書墨」系列。

 

除繪畫創作外,許雨仁也持續作類似新詩的書寫,常常運用疊字疊詞與押韻,以簡筆疊字疊詞的書寫風格,強調文字的內涵與文字的聲響節奏,廣泛地以創作筆記、作品品名的方式並行於創作歷程。近期更以文字書寫直接繪寫成「書畫」展出,讓觀者聯想中國文化傳統的書法對聯,然而其書寫方式與技法卻是全然自我,毫無古人留下的書法筆墨行跡,兼具實驗性、遊戲性(playfulness)與拙趣。


小結:許氏的二元辯證


我感覺釋迦摩尼重視「平衡」。(許雨仁)(註12)


許雨仁從藝專求學時代起便執意走自己的路,捨棄傳統水墨畫的包袱,在漫長的創作歷程中,持續進行自省式的內在對話,並將自我對話過程所形成的內在邏輯具現於系列創作上。從許雨仁畫作的創作發展路徑,可觀察到他涉獵中國生命哲學──舉凡易經、風水、陰陽五行、與中國文化俗謂的物極必反、微觀/宏觀等各種宇宙現象之生滅開展與發展之道等,長期以來,以二元的形式進行自我對話、進行我與大自然、我與生活的對話,簡而言之,即是我與宇宙生命的對話,更持續以繪畫進行此種內在對話的發展與辯證,一圈扣合另外一圈,形成風格多元的創作系列,往往紀實為虛並以虛當實。他擅以反向辯證方式進行二元自我詰問,最終取得和諧與平衡,從他所發展的風格各異的繪畫系列來觀察,其有趣的二元對話與各系列間的互文此起彼落熱鬧異常,包括-油畫vs.水墨、密實vs.極簡形式、抽象vs.具象、細筆vs.粗筆、彩色vs.黑白、東方vs.西方、宏觀vs.微觀、動vs.靜、重vs.輕、內vs.外的繪畫創作,進一步說,譬如-如果緊密堆疊的油彩處理的是「外」部(環境)問題,則細筆畫便是在處理「內」部(精神性)問題; 又或者,密實油彩畫中的黝黑黏稠與細筆畫大量留白的清雅空靈形成極大的對比等,無不充滿對生命與事物本質的好奇與能量,在其極簡或密實的構圖中,也處處顯示其理性與感性的辯證機鋒。

 


附註

1 除了李仲生的啟蒙,另一影響他生活與創作較為明顯的生命經驗是八〇年代中期與夫人張金蓮女士赴美生活與工作,長達六年期間前後三次-1980-90期間的六年前後赴美三次,前兩次自己去,第三次和新婚妻子去,兒子(許崴)也於此時期在美出生。自美國回來九〇年代初便發表了一系列的密實油彩,畫面多堆疊得粘稠密實,可以視為是對他在八〇年代對美國資本主義式社會與城市生活的回應。


2王嘉驥,〈編織現代城市傳奇-我看許雨仁的「城市畫作系列」〉,漢雅軒畫廊(台北)許雨仁「原動-潛游在文明的廢墟」個展專輯文章,1993。


3〈石縫中的私人日記〉全文附於漢雅軒畫廊(台北)《許雨仁個展》專輯,1991。


全文:不自覺地  對準了中軸剖了一刀  細細的  綠 就抽芽  向上有引力  向下有引力  向左有引力  向下有引力  攤開的生活  就是一塊孤寂的  矩形。 在那一線不知終點的  水平線上。不是寄託  所以不是信件  不是表露  當然沒有詩  只是記錄  石縫中  夾縫中  風吹過  日曬過  水滴過……。 細胞  圖像的模組  延展一線不知開始的  記憶。飛過的鳥  曾銜一粒種子  無意遺落在  那兒  孵出一縫  掙扎。

4 同註1。


5  Man and Earth: Contemporary Paintings from Taiwan 《這片土地:台灣當代繪畫》,1994。「美國巡迴展 」:科羅拉多丹佛大學視覺藝術中心,佛羅里達波克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漢雅軒,1994。Catalogue fo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Metropolitan State College of Denver, Colorado, 1994. Texts by Chang Tsong-zung, Chia Chi Jason Wang, Li Xiangting, Hou Hanru and Eric Wear.


6  2018/03許雨仁與白適銘、張芳薇對談。


7黃翰荻,〈我所知道的一種藝術樣本〉,漢雅軒畫廊(台北)許雨仁個展專輯,1991。


8同註7許雨仁個展專輯,1991。


9 同註6。


10 楊明鍔,〈體貼入圍-許雨仁經歷並記錄內在的時間〉,許雨仁海洋書畫集,台北縣政府,p13-18,2006。


11 張頌仁,〈透明的天光〉一文。


12 許雨仁2018紀錄片。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