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雨仁 (1951-)

HSU Yu-Jen

Hsu has broken through the existing boundaries of ink painting and is adept at using geometric patterns for the basic composition of his paintings. From old brush technique he developed a new way of expressing and thinking, with a minimalist but uninhibited and powerful visual sense expressing a domain of existence space that cannot be infringed on, implying endless life energy; with the precondition of freedom and liberation, he conveys his personal inner will, life horizon and his thoughts and reflections with regards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he exists.

許雨仁筆墨的意志力與生命的昂揚氣概

許雨仁以筆墨為性命,延續了中國文化的生命意志,卻走出了一條個人的獨特藝術道路,保留筆墨與空靈的意境,卻又具有現代性簡化的觀念。
夏可君

筆墨由何處萌生?在傳統程式化重複失效之後,或者自黃賓虹之後,漫長的積累與晚歲的榮耀已經不再可能,筆墨與時光的搏鬥從藝術家的青春年代就已開始,現代性本就是青春與憂鬱的形而上學。那筆墨從哪裡獲得力量?傳統的煙雲,花氣,苔蘚,那些滋養了筆墨的所有元素都已經消退,筆墨從哪裡獲得原生的力量?筆墨是否還有它大地的根脈,穀雨的時節,皺紋的面孔,乃至掌紋的命數?或者,苦澀與苦行的韻腳?當你看到許雨仁的筆墨,你就感受到了這些力量的根脈,看到了地理的容顏,看到了性情的骨骼,看到了靈魂的觸角。


筆墨的現代性是壓力也是動力。放棄筆墨或者保留筆墨?都是一種命運。重要的是心力,古典悠然從容到老的姿態不再可能,筆墨成為賭注?或者一無所剩,走向西方的抽象製作與概念設計,抽筋撥皮,但如果還能再次重返古典,那才是高級;或者修筆煉墨,你進入其間,是否還可以走出來?進去已難,走出更難,在這雙重的困難中,筆墨考驗著每一個以其為命的藝術家。


從台灣開始的水墨現代性,有著兩條路:一條是以劉國松先生為代表放棄筆墨的方式,這深深影響了中國大陸1980-90年代的實驗水墨,帶入了西方的製作性與抽象性;另一條路,則是保留筆墨與傳統繪畫的主題性,但又要現代性轉化,這是一條更為困難的道路,經過近三十年的歷史檢驗,許雨仁脫穎而出,他的筆墨吸取大地與生命之悲願,讓生命的個體經驗生成為具有表現力與意志力的細筆處於粗筆,讓線條苦吟與高歌,集平淡與絢爛於一體。


筆墨要呼吸多少的夜色與孤獨才足夠深沉?筆墨要緩慢到什麼地步才可以抵禦現代性的速度?凝視許雨仁的細筆山水畫,你的眼睛與靈魂會被抽空與吸空,如此細長的筆線,似乎被拉斷,或者被打斷,抑或其實那就是自然的雨水來到了畫面上,“筆斷意不斷”本就是中國傳統筆墨的神髓,但被許雨仁運用的如此自然,又如此悵然。這是長長的韻律,如一首淡化的哀歌,從台北到北京,其憂愁之長,歲月之傷,文化之殤,都凝聚在那拉長又斷線的筆痕之中。在當代,有幾個人的筆墨獲得了時間的助韻?筆墨若不再從書寫的節奏中成韻,又從哪裡獲得時間的靈韻?又如何把現代性破碎的時間轉化為一種恩典?許雨仁如此細長又心碎的筆觸,屬於現代性藝術中的那些偉大譜系,比如馬蒂斯的人物畫,比如賈科梅蒂的雕塑與繪畫。當然,這種瘦硬的格調,還來自於偉大的中國繪畫傳統,從北方的斧劈皴到倪瓚的平淡,再到陸治與漸江的峻峭,直到融合極簡主義的抽象。


激越的許雨仁卻畫出如此虛淡與虛斷的墨線,正合氣質變化的古意,破碎的心靈在碩大的空白中才可能自由地呼吸。接受被打斷的命運,但又足夠沉著,當代藝術似乎遺忘了這些語彙:比如隱忍,淡然與默化,承受打斷卻又默然,碩大空白上一些細碎的筆觸,幾乎可以忽略不見,卻打開了更大的餘音。山水只是一種餘象,在心中的回眸,在回眸中看到的僅僅是殘山剩水,山水已經破碎,剩下的只是讓此破碎獲得餘存的尊嚴。


藝術是極端的,一旦細筆走到極致,藝術家必然自我反對,藝術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與自己作戰。只有許雨仁由此勇氣,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是“粗筆”。粗筆的粗糲與漆黑,似乎從之前天空的雨水,走向了大地的沉黑,讓大地的植物與花枝再度來到繪畫中,開放乃是繪畫恆久的許諾。花枝與花束在繪畫上生長,傳統典雅與溫室中的環境已不存在,西方靜物畫的客觀化也被影像所取代,繪畫接納植物,乃是接納她們在時間中生長的節奏,畫出她們艱難生長的韌力,乃至於尖銳,不缺乏柔美,但許雨仁的花束不是自然四季的繁花,而是第五季,經過生死洗禮後,永不敗壞的生命之花。與細筆對比,這些粗筆的花卉似乎從大地吸納了地母的無盡力量,充滿了仁慈的光芒,灼熱卻赤忱,尖銳卻哀婉,這是一枝枝大地的歌謠,是存在枝椏的靈魂腰肢,是魂魄的舞者停止舞蹈時,束起了腰。


把許雨仁的作品置於整個中國現代性水墨的語境中可以更為明確他的絕對價值。首先,這不是新文人畫過於保留傳統的圖式,儘管又有著現代性個體生存品格的極端性;其次,這也不是製作性的抽像水墨,儘管細筆的局部看似抽像簡化,但依然以筆墨保留了傳統山水畫的餘象記憶,讓細碎的墨線與空闊的空靈一道生長,重新激活了傳統繪畫空白的意蘊;再其次,也不是新水墨的現代生活場景化及其複制,但日常的花卉以其尖銳的筆感獲得了超然的品格,既傳達了生存的灼痛感又表現了筆墨本身的意志力。

 

許雨仁的繪畫既繼承了傳統枯淡的高逸,也繼承了黃賓虹以來焦墨“黑化”的現代性繪畫本體語言。在黑白的強烈對比中,無論是枯細到毫末,還是粗放到尖端,頓挫之中,筆墨的性格與性情得到了最為徹底地體現。許雨仁的繪畫不是用來觀看的,而是用來傾聽的,筆力與墨感在平面上獲得了個體生命與天地內在靈魂空間的交互迴響,富有音樂的至深情致,傳達出筆墨在生死邊界上的傷痛與超然:似乎要吸取大地之死亡的力量,但轉化為生命力自身的頑強,這是在苦感與苦澀的書寫節奏與自身打斷中,枯乾與枯澀的自我加強但又充滿歡暢快意的相互擺盪中,讓悲劇的崇高與歡愉的怡然不可思議地冥合,這是生命的自我療傷,在構圖的奇崛與極端的變形中,筆墨獲得了現代性審美的個體品格與深沉情韻。

 

把許雨仁的作品放在水墨現代性的整個歷史上,可以獲得更為明確的定位。許雨仁以筆墨為性命,延續了中國文化的生命意志,卻走出了一條個人的獨特藝術道路,保留筆墨與空靈的意境,卻又具有現代性簡化的觀念,純然以個體生命的性情與感受力轉化筆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筆法與心法。許雨仁的筆墨淡逸又尖銳,超然又深沉,從自己個體的生命、種族的悲願、文化的悲鳴、生命的苦澀,乃至於死亡的黑度中,吸取力量,這是最為具有現代性品格的筆墨意志,既不同於放棄筆墨走向西方式的抽象製作,也不同於傳統文人畫的圖式延續,也並非新水墨的圖像視覺複製,而是堅守筆墨與生命、筆墨與自然的原初關係,它既銘記了時代風霜抽打過的創傷,也重新確立了自然在當代藝術的地位。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