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CRITICISM
天問—董承濂╳張永達
穿梭於意識與無意識之間不被拘限的創作,帶來真正的自由與解放,「真實的自我」得以顯現,
在數據與現象之間:張永達作品中的媒介性問題
處在張永達的作品之前/之中,「現象」永遠不只是視覺現象,甚至,讓我們更激進一點地說,現象永遠不只是現象。
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
對於一件強調身體現象學式投入的作品進行文字論述的書寫,作品的未完成(等到觀眾的身體投入)與製作中,使得這個書寫行動,首先就與當代藝術與展覽系統展開面對面的對峙:體感裝置的切身感V.S.作品計劃的概念性、展覽現場臨場感V.S.美術館白色方盒子傳統、策展人V.S.藝術家。
中性聲音情緒表述下冷暖自知──張永達與他的物理實驗
從聲音開展個人創作脈絡,張永達將敏銳覺知化為裝置,從可聽見的震波,再延伸至不可聽見的訊號流,向環境探問,也挑戰觀者感知。
聲音的諸種樣態-評張永達個展《相對感度》
台灣的聲音藝術至今一線完整的發展脈絡,從90年以來《破爛藝術節》、《空中破裂 節》、《台北國際後工業祭》以及「在地實驗」網站的創立、2002年台北藝術科技大學主辦的「台灣國際電子藝術論壇」、2003年的《異響Bias工業祭》,再到後來的《腦天氣聲音藝術祭》與07年創辦的《失聲祭》、08年起始的《超響》(Transonic)。
玩味資訊的視覺姿態:張永達的〈hyper.data-Nº3 [9ch. ver.]〉
源自於「看見的/看不見的」(Seen/Unseen)的藝術計劃,張永達的系列影像裝置已經在相關競賽中屢屢獲獎,也證明其創作的能量。「看見的/看不見的」是一個聚焦於數據、現象、感知與物理經驗的創作計劃,透過聲音、裝置、數位列印與紀錄等多元的視覺形式,實驗著將資料轉化為新媒體藝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