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歷史——談悍圖社藝術家陸先銘的繪畫藝術

文/劉玉平

  • 關注本土

藝術可以是無國界的,但是不同的國家滋養不同的藝術形態,不同的藝術家也同樣標榜不同國界的藝術形態。如魯迅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所說:“凡有美術,皆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故亦即國魂之現象;若精神遞變,美術輒叢之以轉移。”像是法國人喜歡搞理性思辨,才有杜尚這種藝術哲學家,他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被譽為“現代藝術的守護神”;而波依斯是藝術界的巫師,他是德國宗教救贖在藝術領域的推演,從此,人人皆是藝術家;在“只要太陽一升起,消費者就開始消費”的美國,誕生像安迪·沃荷這樣的藝術家也並不為奇,正是安迪·沃荷用華麗豔俗來包裝了藝術,迎合了大眾口味,才促使了波譜藝術的蒸蒸日上,同時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藝術特徵。從本土出發的藝術才有生命力,才具代表性。

1987年,解嚴後的臺灣,意識形態百花齊放,開放的狀態給一個時代能帶來無數新奇體驗。整個藝術生態也發生了改變,呈現出多元而交錯、整合又分化的文化特色。臺灣的藝術創作如果想要進入文化的有力角逐,就是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土化。藝術家應當關心自己的社會、自己的生活,藝術作品只有經過本土文化的重新思考,才能形成真正的競爭力。“悍圖社”成立於1998年,宣稱“向當道的裝置藝術宣戰、誓言重振平面繪畫的聲威”,其鮮明的文化戰略、前衛性的、高昂的入世精神一路前行至今。他們的前衛之風還在於,對社會關注的視角發生了徹底的改觀,關注本土母體文化中的特質,同時個體的感受也開始被社會關注。作為悍圖社的一員悍將,藝術家陸先銘的藝術正是立足於本土,用繪畫創作記錄臺灣都市的文明進程。

在“藍色時期”、“批判時期”、“蟻人時期”、“陸橋時期”、“人物時期”、“城市劇場時期”,呈現給我們的是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結合。在不同時期,雖然形式在不斷的探索,但在創作內容上,一直鎖定他生活的空間環境中所糾結的文化省思。不同時期的創作,陸先銘發揮著藝術的功能之一,記錄歷史。但是在他掌控下的藝術,並不是平白直述地記錄著,在這些並不連串的各個時期,我們從中品味陸先銘面對都市進程的態度。他把視野伸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文化與歷史語境之中,創作的主旨不是無聊的孤芳自賞,而是面對一個不容漠視的真實存在,使個人情緒與社會現實之間發生關係,從而表明在這種關係中的個人態度。歷史瞬間仿佛凝固于藝術家筆下,讓所有看過畫的人都感受到一次心靈的強烈震撼——在鋼筋混泥土的建構中,體會缺失人性的冰冷。

  • 城市中的“物”

在他作品中,能看到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影響,這種藝術語言在當時的臺灣藝術語境中無疑是具有先鋒性的。像新表現主義在實踐中一樣,在實踐中學習北歐傳統的表現主義和當代美國流行的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傳統,竭力主張還繪畫以本來面目,注重繪畫性,探索內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語言。藝術不是用來裝飾的手段,而是經過周密思考的宣言。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表現手法上必須要打破傳統,選擇最適合表現自己內容題材的物質材料和表現手法來突出主題。從內容到表現手法都突出和表現個性,展示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陸先銘選定了自己特有的形式——臺灣城市景象,城市是陸先銘繪畫中的典型場景。選擇現代都市中無所不在的甚至於令我們可以熟視無睹的城市景觀作為繪畫的主體,源于藝術家作品中所要探討的主題——人與都市進展的關係思考。畫面中都市景象盡收眼底,但是作為製造這些物化景觀的人,恰恰是缺失的,但恰恰這種缺失性卻是關懷的座標。對物的關注,也等同於對人的存在的關照。

對於人和都市進程關係的探討,在他的“陸橋時期”的繪畫創作中,表現的尤為激烈。例如1992年《臺北早晨》、1992年《黑橋》、1993年《對她的仰望》、1996年《升》中我們看到陸先銘所描繪的城市景觀的代表——高架橋,這個臺灣都市進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選用橋這一符號,不僅僅是橋本身所有的寓意,在陸先銘的繪畫中將其功能擴大化,成為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機器。

畫作中,巨大橋墩、突兀的橋,迎面放射而來,形成強大的壓迫感,攪亂觀眾的平時面對現代化都市的思緒。在陸先銘藝術創作的每一個時期中的城市景觀,有壯闊有力的形式變化,複雜生動的個人建築美學,也有樸素的構築背景,亦有一堆數不清的建築細部變化,但是同在一個主體關懷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古希臘原色——藍色的呼應下,更加有助於主題的烘托,營造出一種缺失人性的冰冷城市景象。藍色一直是藝術家偏愛的顏色,在藝術家的色譜中,藍色代表著智慧和冷靜,更能代表工業文明進程中,天空中彌漫的那種灰中帶藍的基調。藉由這種色彩希冀于觀眾在看畫作的時候,抽離自己的情感,真正地面對藝術家的意圖。此時顏料厚重有力地直接用畫刀堆積上去,麻木混亂中但還透露出一絲有序的生機。因為這個時期的臺灣,經濟剛剛起飛,都市還在建設當中,對於改善人與社會客觀存在的關係,還有些許期望。

琳琅滿目的城市符號與藝術家的關懷主軸——都市中生存的人,形成一種意義相連的關係。審視時代的標誌、符號、特殊人物,對歷史文化存在的現實性提出疑問。對於眼前存在的象徵現代都市代碼的懷疑,也就是對現實存在的關注。而這種關注一直在他的繪畫中延續。

  • 城市中的“人”

“人物時期”從對人造物的關注轉到對人本身的關注。而底層夾縫生存的小人物,是陸先銘“人物時期”關懷的主體,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存狀態,被陸先銘用藝術的方式來表述時,他並不是像是事不管己的看客,而是來自於他對生活的深刻體會和觀察。帶有真切情感的作品,才具有普世的人文主義關懷。在1996年的《領悟》、1998年的《生·活》中,畫面中人物面對生活的無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交通標識在此時框定著人的自由。

1998年《含笑》、2003年《遠眺》、《近視》中增加的LED燈,它本身就具有科技感,字動起來就會有時間感,等於就是一個靜態的3D空間,而字又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把字放到畫面中是對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繼承,再加上字所表現的內容,同時就可以兼顧多個層次的寓意,但是基本上要表達它所代表的現代性的科技感,使得畫面更有深層次的思考。作品的時代性,字的時間性,有著這種堅實的空間概念連接抽象的時間觀念,使得作品突顯當下性。“人物時期”的技法是細膩的,雖然關注的是底層人文,但同樣是溫潤的、有溫度的。

  • 城市與人

“城市劇場”中增加的不銹鋼,更冷清,不銹鋼本來就是一個比較當代的材質,跟時代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這樣都市,恍如隔世,熟悉的陌生感。在作品中,“時間性”這一概念也被強調出來,這種揉合了過去時態與當前時態的“複合”時間性內涵,也是他作品的另一特點。“陸橋時期”的顏料在堆積的時候還有情緒在裏面,因為都市還在建設中,就還有憧憬。到“城市劇場時期”,都市中的高架橋已經建設的差不多了,它就已經定型了,定型了就真正是所謂的硬體的東西,更冷了,在與陸橋技法相同的同時增加不銹鋼,這種更冷的媒質。營造出對於人類而言的熟悉又陌生的生存環境。對人的生存環境質疑,與晚霞輕拂、風吹綠草的甜美回憶成鮮明的對比。

陸先銘一直在關照人在這個都市中的位置,在陸橋中將人抽離,使得觀者在看畫作時,發出疑問,像看到王維《輞川集·辛夷塢》中寫到的“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會提出若是澗戶真無人,豈有紅萼紛紛落的疑問一樣。有人製造的景觀,存在的痕跡,但卻不著人蹤影。應是主角的人,卻在這場都市演進的劇碼中不曾出場。“人物時期”以象牙塔的最底層小人物為切入點,關注夾縫生存的苦難,勾畫出細膩的人文關懷。“城市劇場時期”中人的時而出現,展現人與都市的新層關係,一方面,表現再面對都市時,人的渺小;另一方面則是,人對於都市而言,所具有的精神的巨大。

  • 結論

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這種發展也日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居住環境和空間。以物質消費文化為榜樣,缺少人文精神和宗教關懷。陸先銘挖掘人性、審視社會,檢討歷史。用最坦誠的態度、最真實的畫面向我們展示臺灣當時當地的社會發展,從藝術的角度參與社會歷史的記錄。將繪畫幻化成為觀眾回到記憶現場的超時空隧道,成為若干年後人們認識過往年代的參照。但對現實性的思考,並不是簡單的對視覺所見之現實的複製或者是再現,而是要將它從具體的、瞬間的、偶然的具體場景中抽離出來,關注現實背後的意義,這就是對現實的尊重,也是對現實的超越。而對現實的超越,恰巧是藝術達到永恆性和經典性的本質所在。像石濤《苦瓜和尚語錄》中提及“思其一,則心有所著而快”。在觀者看到他的藝術背後的隱喻這個“一”,才可以與藝術家共鳴。在我們面對他的畫作時,同時真切地感受到藝術家對於都市進程的態度。在社會歷史演變的紀錄中,藝術家同樣肩負著巨大責任,應當具有直面歷史的勇氣。因為當所有真實的存在消失後,藝術作品必然會成為過往歲月最珍貴的再現媒介。因此,我們得以以繪畫的演變分辨不同的時代,以一個藝術形態來標榜一個時代。

陸先銘對都市演變所持有的態度,就像他在創作理念雜記中提及:陸先銘希望藉著不同時期的人文觀察、心境變遷、研究角度,所創作的系列作品,依序勾勒出臺灣在邁入新世紀的關口,社會底層某一種堅實特殊的文化造型。雖然快速、片段,連貫的卻是不可分割的人文樣貌;這種誠懇面對生存空間環境的作品,結構性地展現了臺灣社會特有的強韌生命力,是一種經過打擊淬鍊,得以接受時間檢驗的鮮活能量。陸先銘的創作理念,是對臺灣劇變的生存環境、人文結構,提出預警式的檢討與省思,而人與文明間的對應關係和存在價值,也是探索研究的目的。

參考書目:

1、《現代城市容顏下的獨白——陸先銘作品集》;

2、《臺灣美術史綱》,劉益昌、高業榮、傅朝卿、蕭夏瑞著,藝術家出版社;

3、《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王天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臺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倪再沁著,藝術家出版社;

5、《臺灣美術之旅》,李欽賢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6、《臺灣美術四論》,廖新田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7、《現代城市容顏下的獨白——談陸先銘的藝術創作》,陶文嶽;

8、《城市的紀念碑——讀陸先銘1990年代以來的創作》,張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