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 域 創作自述
文/董心如
早期沈浸於中國傳統藝術的浩瀚中,懵懵之初由宋代山水畫進入中國繪畫殿堂,深愛徐渭、石濤、八大山人、龔賢及黃賓虹等大師的獨創風格,其影響今日依稀可見。 歷經西方藝術的洗禮與衝擊後,每當夜深人靜,遊走於畫布與油彩之間時,自然界的山水意象總是持續不斷的湧現於腦海中。 從大學時期的水墨創作到近期非具象的複合媒材繪畫,從東方到西方、傳統與現代,對我來說山水是宇宙本質的探索,人與自然間的共生共存之定位是我縈迴於懷的命題,它不但是東方傳統人文思想中的重要課題,亦是人類不斷面對思索的永恆主題。
由紐約時期的「山海經」系列,到跨越紐約與台灣的「境痕」,直至近期「形域」系列,持續於自我心象空間的多方求索,誠摯的表達出潛在內心對自然的感知與幻象。 期能屏除外在概念的表象,專注於內在的星空深耕,從個人對自然及人文的細微關照和對平面繪畫語彙的全新探索,揭示自我真實的心靈境界。
山海經 1992~1995
山海經系列作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到紐約,歷經由水墨創作轉換到西方媒材以及東西方藝術觀點不同的衝擊。在普萊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學習環境中,接觸到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藉由其觀點與技巧進入全新的創作領域,紐約習畫的點滴生活,直接揮灑於畫布,藉由不斷實驗與嘗試不同媒材,激發出新的靈感泉源。
對於西方媒材有一定的領悟後,水墨的感覺又出現了,並體會到自身東方經驗是永遠無法拋捨的,須坦然面對。此時心中豁然開朗,海外習藝長期的疑惑與激盪找到動力與方向。 第二階段創作以山海經為主題,避開東拼西湊的混合物陷阱,自然而然地將當下感知與水墨經驗並置於繪畫中。 在畫面的處理上,結合了西方抽象和水墨技巧,畫面有厚重的肌理和筆觸,亦有大面積的塗染,以水墨中的山、石、水、樹為起源,將這些繁複不同的元素以獨立的姿態呈現於畫中。畫面如北宋初期巨碑山水多採正面構圖,色彩多為黑白與大地色系,在畫中看似雄偉的主題中,致力描繪精微的觀察,營造出人在面對自然時,可能存在之心象空間。
藝評家高千惠在95年評論這一階段的創作︰「董心如來美國之後的先期作品,在空間與量的關係上是比較物理性,她從傳統水墨裡的虛實關係裡發展出質與量的比重關係,因棉紙的不堪負荷,她又轉從壓克力作為媒體,使其厚實的肌理逐漸蘊出新力量。⋯⋯她近期發展出以傳統水墨中的自然主題,重新割捨過去應景生存的方式,以遺然而獨立之姿渾沌重生,為其個人美學空間開闢出一方由物象轉為心象的新領域,其源自於自然界的山石,不僅是其畫面空間的質量,同時也成為她個人的小宇宙觀。 由於董心如的畫面空間是由傳統東方水墨的透視出發,她的抽象性自然不在偶然的趣味,而是充滿著描寫的律動技能。在動與勢的呈現上,她的抽象性也傾向於沈靜式的東方思惟模式,在情緒的壓抑之後,轉求於自然與性靈之間的化境。」
境痕 1995~1998
「董心如能夠清理罣礙,直接用心繪畫,切入平面,重新塑造人與自然的呼吸——疏離而貼切,產生繪畫性中很重要的能量感。」馬建於1996年評論「境痕」。「境痕」系列跨越了紐約與台灣兩個不同時空。留學、遷移、定居、旅行給予我豐富的生命經驗,環境的變遷督促我不斷思索反省—-我的自然觀是否僅觸及到一個外在概念的表象?這對藝術家自身而言是無法滿足的。「境痕」系列作品如高千惠先前的預測逐漸朝向人與自然的心理空間發展,對物象的描寫由外觀進入內省,畫面以複雜紛亂的內心世界營造的”山水”為主題,結合清晰和朦朧、物象和背景、內在和外在許多互相矛盾的元素。 物象模糊了,形體與背景開始融合在一起,水墨與山水的元素仍在,但漸趨混沌,創作時先隨性的塗抹,藉由書寫性的線條、曖昧難明的色彩與繁複形體,傳達當下情緒與感受,有時加入重複規律的幾何圖案來顛覆畫中過度的曖昧狀態。 期引領觀者慢慢地進入畫者的虛擬畫境,環繞宇宙四方,深入觀察,更進一步與內心理想結合,將人面對自然的深層內在轉化出來,呈現出人內在純淨心境的反射,即是境痕。
形域 1999~2003
真正好的繪畫創作要呈現出其獨特面,是需要畫家以研究課題的方式,將個人的情感與美學觀點詮釋而出。 而近期以探討生物個體與存在空間為主題的「形域」系列,回到繪畫的基本原點重新出發,逐漸脫離了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 隱喻人面對生命與環境的探索與游移,與自然的關係由遠觀轉為置身其中,山水的元素融入畫境,觀者被其環繞浸淫。 場景是浩瀚深海、神祕宇宙、茂盛雨林或是內心深處的祕密花園,而角色是顯微鏡下的細胞、海葵、蜻蜓、種子、人、空氣中的灰塵………。 隱約的發光菌體浮現於寂靜空氣中,書寫性線條遊龍般的穿梭隱現,畫中的形體漸漸由朦朧轉而清晰,具體但仍曖昧不明的形象呼之欲出,無名的現實與超現實基因出現,似有阿米巴和原生物在蠕動,此時心靈深處具有生命力的有機空間儼然而生。 科技的進步廣闊人類的視野,探索遼闊的宇宙對映精密的微觀世界,期許自己的藝術創作寬廣多面向,創造出一個全新視野的個人自然觀。